各方不臨崖勒馬,香港劫數難逃

此時的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國際形勢緊張之際,中央怕亂、防失控的心態,是很容易理解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成就斐然,但腐敗成風,貧富懸殊嚴重,剛履新的習李班子,自然憂心忡忡。凡事物極必反,過去大量印鈔、擴張、放任的政策必須改變。過去對香港的放任,已孕育出一大批愈來愈激進的社會分子,有見及此,中央的政策開始收緊,從柔變剛,是發展的必然。
專權的基本意識是「合」,而民主自由則是「分」(圖五)。十八世紀前,歐洲的領土,是隨着封君的個人婚姻或親屬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國無常君、君無常民」。自法國大革命始,人們因自己的經濟利益而結合在一起,推翻了君主,建立民主政制,人民和國家共同體是一個契約關係。美國的獨立和興盛,正是實踐這個思潮最成功的例子。1848年的革命浪潮,歐洲徹底從過去的帝國體制或封君制度,解放成為民族國家。物極必反,這是人們過去長期在專制下,走向民主自由的必然路向,也是歷史的大趨勢。
 
圖五:民主與專制。
圖五:民主與專制。
 
知曉這簡易的道理,就明白為甚麼人們從二十世紀的紛亂中復蘇後,民主自由的呼聲響遍寰宇。資本主義的基本理念是私慾的膨脹,配合殖民主義的掠奪, 迅速擴散至全球。十九世紀時,馬克思深明其害,提出共產主義,提倡以「公」克「私」。這跟儒家孔孟提出君子(義)與小人(利)、重農抑商的概念,不謀而合,因為大家都看到私慾的膨脹,會造成社會極度的不公。尤其是遇上貪婪的統治者與富人,情況尤為嚴重,因此必須予以制衡。從國家與社會的整體考慮,「合」與「公」是必須的,否則就會亂。尤其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國,地方勢力與利害關係錯綜複雜,管治稍一鬆懈,就會出現如薄熙來的例子。
 

中央與港人的矛盾

 
此時的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國際形勢緊張之際,中央怕亂、防失控的心態,是很容易理解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成就斐然,但腐敗成風,貧富懸殊嚴重,剛履新的習李班子,自然憂心忡忡。凡事物極必反,過去大量印鈔、擴張、放任的政策,必須改變。過去對香港的放任,已孕育出一大批愈來愈激進的社會分子,有見及此,中央的政策開始收緊,從柔變剛,是發展的必然。
 
相對來說,香港人自回歸以來,在政治上享有愈來愈多的自由,凡有不對、或不如意之處,都走出來表達,甚而示威抗議,這是很開明的政治氣氛,但也是「私慾」膨脹的現象,這是民強官弱的現象。站在個人與人道的立場,爭取民主自由,普世價值,建立美好的未來社會,是一種理想,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是現今全球的大趨勢。但不少人士,對民主自由和政治,只是一知半解。正如民主啟蒙先驅、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伏爾泰所提倡,民主的態度應是:「我雖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保護你的發言權。」但可惜在香港,無論是民間或當政的,都沒有堅守這原則,反而變成了「我不同意你的意見,我就不給你發言權。甚至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凡是反對的,往往惡言相向,甚而動武,只顧黑白,不明陰陽相濟,完全脫離了民主自由,理性討論,相互溝通、理解,尋求妥協的精神。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除了一些無可爭議的普世價值外,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一切糾紛與矛盾,皆由於各執己見,缺乏同理心,不明或不願聆聽對方的意見,不願妥協而造成的。這是人類的悲劇。
 

香港的盛衰循環

 
二十世紀戰事不斷,許多人拋家棄園,隻身來港避亂,大家相濡以沫、掙扎求存、艱苦奮鬥、自強不息,互助互愛,孕育了獅子山下精神,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經過多年的奮鬥,事業有成,生活安定,這是吉兆。大家若能堅持努力,自有飛龍在天的一日。可是,年輕一輩,在安逸的環境中長大,不少更是長於外籍婦人(菲傭)之手,開始好逸惡勞,對中國文化日漸疏離。在社會和制度上,龐大的官僚與社會體制,日漸僵化,墨守成規。人們開始妄求私利,幸而尚有廉政公署,不然情況會更不堪設想。香港的繁榮,也是隨着世界經濟體系與國內的發展而成就的。回歸後,政治形勢大變,適逢遇上金融風暴,市場逆轉,國內的崛起,增加了競爭和威脅,形勢顯得不利。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剛巧遇上這衝擊,無知的香港人,把責任都往他身上推,終而導致他的請辭,也是噩耗的開始。
 
基於避亂的心態始,香港人的國家觀念相對淡薄,只以金錢掛帥,若經濟不景,無法應變,民生疲弊,引起民怨沸騰,則有動亂之危。只有回復理性,深自檢討,團結互助,勤儉建港,實事求是,重建競爭力,方能脫出困境。(圖六)
 
圖六:香港的盛衰循環
圖六:香港的盛衰循環
 
香港目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貧富懸殊,日趨嚴重,有些是前任遺留下來的,也有是現屆政府造成的。政治是眾人之事,各有各的私慾和立場,若缺乏深邃的智慧、高尚的道德修養,能秉公辦事和決策的,畢竟是少數。因此,當各執己見,無法妥協時,就會出現愈來愈激烈的鬥爭,最後,訴諸武力,這是民主的悲哀。君不見在多國的議會中,都曾出現過議員爭持不下,一言不合,最終相互毆鬥的場面。在香港的立法會中,這些情況尚未出現,已屬萬幸。如圖五所示,管治者與人民間的矛盾, 若各方不肯讓步、無法妥協、 堅持私慾,必然導致衝突。初而口角,繼而動武。以暴易暴,從來都是解決紛爭的最下策,但眾生無明,在缺乏智慧去解決矛盾時,也許就是必然的結果。 若真訴諸武力,擁有武力的管治者自然獲勝,而民怨亦因而日漸增長,後患無窮,當年的六四,就是最好的明證。大禹治水,棄堵截而改用疏導,方為上策,管治者宜當深思。若循此推理,香港的亂象日顯,未來的狀況自然浮現。
 
2013年提出佔領中環,一石激起千層浪,激化多方面的矛盾與潛藏的恐懼,相信未來的數年,將會衝突不斷,直至雙方損兵折將,反思悔過,才願意坐下來,虛心聆聽對方的心聲,相互妥協,共同解決矛盾,重建和諧社會,否則禍患不絕。那時,香港的元氣,「再回頭,已是百年身」。目前形勢,各方執迷不悟,妥協無門,若不臨崖勒馬,相信劫數難逃。根據目前的推算,從2014至2017年間,社會矛盾浮現,衝突會繼續不斷,而最嚴重的時刻,可能出現在2015年的7月與11月。「履霜,堅冰至。」,面對逆境,只能「括囊無咎、含章可貞,待時而發。」(《易經・坤卦》)
 
香港的未來,必經一番考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汰弱留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香港長遠競爭力之本,不只在多建樓宇、加機場跑道、填海建橋,而是有賴於香港人的素質,從教育到人文的素養,培育擁有歸屬感、才能與智慧、廣闊的胸襟和視野,融和中西文化、倫理道德與公義的市民,才是長治久安之道。於拙作〈中國律法與香港困境〉一文中,強調錢穆先生的名言:「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亦如唐朝魏徵所說:「求木之長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香港是福地,只要仍有經濟勢力與人才,就有美好的將來。(圖七)
 
圖七:香港的未來展望
圖七:香港的未來展望
 
人類從來無法從歷史的教訓中吸取經驗,不斷重複着惡性的循環。人類的生存,在宇宙間只是滄海一粟。也許,將來的歷史,不再是所謂大國的興衰、不是朝代的存亡,不是城市與個人的起伏,而是全體人類的毀滅與消失。
 
參考書籍:
 
許倬雲:《萬古河山》、《帝國的年代》《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極端的年代》、《現代文明的成環》、《中西文明的對照》、《大國霸業的興廢》、《歷史大脈絡》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
錢穆《國史大鋼》
 
從《易道》與歷史規律剖析香港困境之三(完)
 

 

彭泓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