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時如同白紙一張,而無形間填上去的顏色猶如烙印,是最難改變的。正如我們就是這樣學會了站立、走路、說話,而我們根本記不起是如何學會的,是一種無意識學習。這是孩子腦部發展的重要階段。從科學角度而言,美齡建議家長應給予孩子不同的刺激、感動、經驗來建立腦細胞之間的迴路,迴路愈多,反應愈靈敏。
儘管在香港這樣的石屎森林,Agnes 仍鼓勵家長要趁孩子幼年讓他們多接觸大自然,不同的感官刺激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展。從小多給孩子建立不同的腦迴路,到八歲後少用或沒有用的便會剪掉,那代表孩子有了自己的喜惡。家長可以做的是趁小為孩子提供更多選擇,讓他們可以從中挑選。
無意識培養閱讀習慣
Agnes 的選擇少不了閱讀,因為她堅信父親的教誨:「腦袋裏的知識才是一輩子的財富。」Agnes 分享自己在嬰孩脖子都還沒有力氣的時候,已經開始躺着跟孩子看書故事書,驚嘆於孩子的吸收力一日千里。「從小給他們讀書,你會發現他們的眼球會跟着書頁轉動;到他們手腳有氣力的時候,已經開始撥動書頁,催促你翻下一頁;待他們牙牙學語之際,已經可以背下整個故事了,孩子的學習力實在不容低估。」Agnes 正是把握了這個時機,培養出現在家裏的三位「書蟲」。
談起閱讀風氣,Agnes 更提到與兒子互相推薦書本的習慣,Agnes 一度汗顏,皺着眉說:「我那天偷偷翻了一下幼子在讀的書,是關於電腦程式的,我一看就頭暈,我現在只希望他看完不要介紹給我,不然我肯定得看完,因為他會問我書的內容!」如此親切有趣的互動,叫場內家長笑聲不絕,也少不了羨煞的目光。
多元化文化涵養 壯闊胸懷
Agnes 精心設計的年表密密麻麻,節日一個接一個。孩子們除了要過中國的春節,也要過日本的春分(新年),年底也要像其他西方家庭一樣過感恩節吃火雞。「從小學會欣賞別人的文化,別人才會欣賞你的文化。」Agnes 道。自身擁有多元化文化背景的 Agnes 希望孩子受在不同國家地域的文化浸淫,大放異彩。除了過節,Agnes 更會帶着孩子周遊列國,參與公益活動;拓闊孩子眼界之餘,更希望他們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惠澤他人。
肯定自我價值 分享他人喜悅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價值各異。不少家長喜歡比較孩子,Agnes 則認為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能力十分重要。孩子要學會承認自己,繼而學會承認別人,並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去分享別人成功的喜悅,而非嫉妒別人所長。「這些嫉妒人的時間,本應該用在努力和充實自己身上。」快樂也隨之而來。反之,如果孩子要從欺負人來獲得優越感的話,日子久了,他便需要去傷害更多人來獲得更多的優越感,形成惡性循環。Agnes 希望孩子擁有一顆寬宏善良的心,通過欣賞別人和自己的優點來獲得快樂。
沒有零用錢的童年 快樂不源於物質
談到金錢觀,一眾家長正愁如何教孩子正確花錢時,Agnes 卻反其道而行。Agnes 提到自己三個孩子從來沒有零用錢,不禁叫在場觀眾大跌眼鏡。「他們(三子)需要用錢的時候來跟我說,像送同學生日禮物、參加活動等,只要他們說,媽媽會給的。我不希望他們的快樂來自於物質。」她指快樂的來源有很多,不一定要是物質。Agnes 旨在教育孩子如何不用金錢來尋找快樂,平常對孩子的獎勵也不會是物質上的滿足。
學會提出疑問 珍惜無厘頭問題
時下流行創意產業,不少人問創意想法如何培養,Agnes 說孩子懂得發問很重要。小孩子很喜歡問一些大人以為「無厘頭」的問題如「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雲為什麼是白色的?」、「為什麼小鳥可以飛?」等等,小孩子對世界的好奇便體現在這麼大人眼中的無聊問題中。因此,Agnes 非常鼓勵孩子發問,孩子獨有的好奇心能驅使他們去打開世界中不同的知識大門。每次孩子發問,Agnes 都會先給予肯定:「這個問題問得真好!」但 Agnes 終究不是百科全書,無論 Agnes 能否解答孩子們的問題,Agnes 都會停下手上工作,落手落腳與孩子一同找尋答案。
「美齡式訓話」讓孩子愛上上學
要孩子主動上學,Agnes 還是主張跟孩子講道理。這次的「美齡式訓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上學的意義。「在現代社會中,上學是必須的,因為學習是在社會生存的基本法則。既然無法逃避,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愛上上學。每個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關卡,每次我都會給他們兩個快樂的選擇:要不享受學習,爭取優秀的成績,獲得老師同學的愛戴;要不放棄成績,享受與朋友玩耍的快樂,但可能什麼也學不到。」Agnes 知道高不成低不就的痛苦,因而給孩子開出兩個最極端方案,顯然三位史丹福高材生都義無反顧地選了第一個選擇。
學習從興趣入手 減輕家長負擔
學習終究還是以興趣為原動力。以語言學習為例,最好當然是從小營造語言學習的環境,潛移默化。若錯失了先機,不妨從孩子的興趣入手。若男生喜歡車,便買關於車的雜誌;女生喜歡時裝,便買跟時裝有關的雜誌等,讓孩子為興趣主動發掘更多未知的知識。Agnes 的長子喜歡魚,Agnes 笑言他是魚類小博士,放假便會帶他去水族館。Agnes 鼓勵家長發現孩子的興趣後用心培養,只要把其中一項培養起來,其他也順帶會跟着好起來,大概是一理通百理明的道理。孩子有了學習的動力,家長也會輕鬆不少。
做足心理輔導 減輕升學壓力
史丹福收生門檻日益提高,Agnes 坦言對幼子升學感壓力最大。Agnes 知道幼子希望跟兩位兄長看齊,但 Agnes 也清楚史丹福的收生標準有增無減,進不進就想是幸運抽獎般,憑運氣。「這是看運氣的,因為讀你論文的那位教授未必同意你的觀點,這也會影響結果。所以大家不要把結果看得太重,有時候不是你的孩子不夠好。」因此 Agnes 也一直在他面前推薦其他學校,讓兒子有多幾個選擇。最後,幼子不負眾望,Agnes 也如釋重負。
教遍三地學生 香港學生最難忘
Agnes 除了是歌星和作家外,還是一名大學教授,現於香港浸會大學擔任特別教授。曾在不同國家地區任教的 Agnes 常與學生打交道,加上自己是教育學博士,對學生的需要更是瞭如指掌。比較美國、日本和香港的學生,Agnes 指日本學生的服從性高,內向怯於發問;美國學生則過於熱情主動,叫老師受寵若驚;香港學生剛好集兩家所長,很有興趣聽講。「身為老師,我希望學生進來教室學習能有所得着,走出去的時候已是另一個自己。這是我最大的目標,也是我的教學意義。」
給香港學生的建議
身為教育學博士,Agnes 給香港學生以下幾點建議:
一、知道自己的價值,懂得知足
生於香港本身就是一種福分,算是平安、穩定、自由,且免卻戰亂、飢荒、自然災害之苦,應該懂得知足,肯定自我的價值所在。
二、把握機會
香港多元化的文化背景能給予學生多方面的學習機會,香港學生應利用此優勢,把握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
三、放眼世界
希望學生不要把目光局限於香港,要放眼世界,同時推己及人。人性本善,有一顆胸懷世界的心。
系列回顧:陳美齡:史丹福媽媽的安身立命
受訪者簡介:
陳美齡,歌手、教育學博士。1955生於香港,六兄弟中排行第四。1969年憑一曲 Circle Game 走紅港、台、東南亞;1972年憑藉《虞美人花》在日本以歌手出道。先求學於上智大學國際學專業,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專業)畢業。1985年首次回國表演,以《歸來的燕子》、《原野牧歌》大受注目。同年結婚,翌年誕下大兒子。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留學期間的1989年,二兒子出生。199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稱號(Ph.D)。1996年三兒子出生。之後,除了參與各類演藝活動,也兼任隨筆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日本抗癌協會「微笑大使」、香港浸會大學特別教授等,活躍於各個領域。(摘自:《50個教育法 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圖片:灼見名家傳媒、《50個教育法 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插圖)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