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變成美積電並不理想

美國人不想投巨金使台積電變成美積電,如意算盤是將5納米以下的廠房送往美國,同時吸收美國最短缺的工程師,台灣當局無力護着這兩項寶庫,只能走向日落黃昏。

30年前就和台積電有往來,當時最大信心是股東結構,行政院佔48.3%,荷蘭飛利浦27.5%,另外大企業如台塑等大家佔24.2%。後來台積電就上市了,對外資持股沒有上限。

到2022年,外資機構持股78.48%,行政院縮至6.83%。本地銀行2.8%,其他法人4.45%。台灣股民只佔7.7%,其中包括台積電管理層,已退休的張忠謀0.483%,新董事長劉德音0.05%,老總魏哲家0.03%,加起來才0.563%,如此就控制了台積電的管理權?好像太輕易。外資持股複雜,以信託形式持股,花旗最大20%,其他都在1%以下,並非盡是歐美。中資在香港亦有投入,求獲利而已。

美國廠無法吞下市場

但2022年1月31日,台積電股價145美元,市值7519億美元,2022年12月8日股價80美元,市值4190億美元,年初持股者已失去44%的投資。為什麼呢?因為台積電會變成美積電嗎?美國人若想控股,只需要付出4190億美元就可以成為全資股東。當然操作起來不只此數。但美國要連錢都省掉,直接要台積電投資美國,金額由120億美元增加至400億美元。但這只是台積電市值的9.55%。台積電的生產力是1420萬片晶圓(2021),以8.1%年長率。2026年,當美國廠全部建成,生產量只是60萬片,而台積電生產量估計是2100萬片,是3%以下。

台積電的市場估值率是54%,其中60%的客戶是美國企業。美國廠不可能吞下這個市場,所以拜登的美國製造業回歸是夢想,美國廠的生產成本要增加50%,最後誰要吃掉這個成本呢?美國買家嗎?大概不會肯,只能增加台積電的生產成本和獲利能力吧?

致命的人才移動

要將台積電變成美積電有兩個方向:一是收購,把外資股買下來,台海當局和股民變成小股東;二是將大部分廠房撤到美國,足夠滿足拜登的願望,60%的晶圓都在美國製造,即是目前400億投資的20倍,金額會是8000億美元,太昂貴了。

台積電有3萬名工程師,目前美國廠大概要投1000人去,要滿足美國市場的60%需求,要再移20000名工程師,這是對台灣最致命的人才移動!美國廠生產的是5納米和3納米,是高端晶圓,但台灣本廠更要開發到2納米和1納米。美國人當然要最高科技,這些廠的人才當要搬到美國,但那已是2026年後的事。拜登再當選也84歲了,張忠謀到時也95了。但心不情願 ,只能感嘆全球化完蛋!

美國人當然不想投巨金使台積電變成美積電,如意算盤是將5納米以下的廠房送往美國,同時吸收美國最短缺的工程師,台灣當局無力護着這兩項寶庫,只能走向日落黃昏。張忠謀無奈,台灣人更無奈,既無利可言,又得罪大陸,非智者所為。但在台灣經營壓力下,只能赴美,日後再算!但時間等得起嗎?

張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