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第十二屆台港論壇昨在香港灣仔會展舉行,主題為「青年領袖談未來」,論壇邀請台灣三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江啟臣、許淑華、楊鎮浯發表演講。因應全球青年力量主導未來發展的趨勢,論壇探討兩岸三地青年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反思台灣政經現狀及兩岸交流困境策勵將來。
江啟臣:大中華區的機會與挑戰
台中市立委江啟臣博士以「大中華區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發表主題演講。「我們可能無法迴避一個現實,就是中國大陸崛起。」
江啟臣表示,中國八十年代改革開放,連帶港澳台發展。大中華圈廣義上除了中港澳台外,還包括了東南亞所有華人地區,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
大中華經濟圈與自由貿易區及CEPA並不一樣。江啟臣認為:「CEPA是由政府推動,而大中華經濟圈是民間自主自發,由下而上動態合作的機制,且因應環境不同而改變。」
「政治上的關係,抵不住市場上的效益。」江啟臣指大中華圈具深度經貿互賴。2005年,港澳台成為大陸第一貿易夥伴;2007年,大陸為台灣最大出口地,香港最大進口地;2011年大中華圈購買力平價(PPP)基礎的GDP規模(18.4%)近日本的(5.4%)三倍;2014年港澳台對大陸地區投資額,佔大陸外商投資70%(838.44億美元,大陸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對華人分布密集南海五大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和印尼)貨物進出口佔對亞洲總額16.4%。
「大中華經濟圈原本是互賴關係,配合政府一些制度上的合作,就讓大中華經濟圈經貿的互賴程度繼續加深。」江啟臣以多個貿易協議為例,例如2003年大陸與港澳簽訂的CEPA、2010年兩岸的ECFA等。
江啟臣指出大中華經濟圈有四個主要成員,各自擔任不同角色:
中國大陸:80年代改革開放、快速崛起、高速成長、豐富的原物料資源與港澳台星互補,帶動周圍主體形成大中華圈。
香港:建設中國和世界的主要金融中心,中國華南經濟的核心,在改革開放進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台灣:台灣的技術、資金與人才,在初期為大中華圈擁有製造業技術基礎者,帶動台灣從努力密集轉為技術與資本密集的相對優勢。
新加坡:靠着技術、人才與服務,創造了龐大的虛擬財富。大中華經濟圈最南端,是中國和印度、東盟之間的橋樑。
「這四個大中華經濟圈裏面,主要扮演一些角色。這些角色之間,互補的成分居多,所以導致大中華經濟圈從80年代到千禧年代高速崛起。」
大中華圈內外的挑戰
江啟臣將大中華經濟圈分作兩部分。「我認為大中華經濟圈可以分為以中國大陸為主的陸之中華,以及港台新加坡為主的海之中華。2000年後,內地的高速崛起,演變成了陸之中華和海之中華的競爭。陸之中華和海之中華互相出現競爭。大陸的經濟能量開始找外面的出口,否則彼此之間的競爭對大中華圈不利未來發展。」
江啟臣表示中華經濟圈四大成員各自有內部難題。
中國大陸:內部區域發展不均,中西部的開發不如沿海。例如:2013年廣東產值1兆美元,超越印尼,但西藏僅129億美元。
香港:受到內地大城市的磁吸效應(上海、深圳)和出現自我定位的矛盾。
台灣:遇到兩岸政治敏感、內部政治對立、美中衝突猶豫,邊緣化危機。
新加坡:面臨美中博弈、失去地理優勢的危機。
江啟臣還說大中華圈面臨中美貿易戰、台海危機、朝鮮危機、釣魚台危機、南海爭議這五個外來挑戰。
IT革命是大中華圈的機會
江啟臣指出大中華圈各有自己的機會。
中國大陸:建構區域核心的世界經濟領導交流,一帶一路再次改革開放,正式轉變為外向經濟力量。
香港:中西文化交匯地、開放的經濟體系、完善的法律制度、走向世界的門戶。
台灣:軟實力豐富、高科技趨勢發展敏感度領先、具有創新、能夠領導的力量、人才創意的提供。
新加坡:對東南亞市場開拓。華人與東南亞,印度洋國家的文化經濟平台。
江啟臣還指出,大中華圈面臨最大的機會是IT革命。90年代,資訊科技與網絡經濟使得具有共同語言的不同地區拉近,密集互動,加強聯繫。過去日本帶領履行經濟發展模式帶動亞洲四小龍發展與產業升級。現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具有創新、能夠領導的力量,有創新的國家才能主導下一波市場。亞洲未來,從出口導向到創新導向:AI人工智能、共享經濟、支付系統。「陸之中華和海之中華能否在下一個世代中攜手合作,且將80年代內向互補的經濟圈,發展成為外部擴張型的經濟圈。」
對內合作 對外交流
港台關係方面,江啟臣建議應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建制。香港是兩岸經貿交流主要中介地,亞太地區重要轉運港。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亞太經濟繁榮使得港台關係密切(包含:貿易、投資、人員)。簽訂台港FTA仍有機會進一步深化經濟合作,有利台灣經貿互利雙贏。
兩岸關係方面,江啟臣憶述2003年日本學者大前研一說過:「如果2007年前,兩岸不結成經濟統一體。中國隨後奧運會和世博會,經濟實力將會飛躍性提升。到時,台灣現有的經驗和成功匯被大陸超過,經濟技術和競爭力將不具優勢。台灣將會被邊緣化。」到了2018年,他的預言靈驗了。
江啟臣表示兩岸關係發展影響亞太經濟的繁榮,台灣也有在大中華經濟圈中的新路徑。大陸透過惠台31條、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在大中華經濟圈中扮演關鍵角色。大陸由過去致力於內向型經濟的改革,正式轉變為打造向外積極拓展型經濟圈,具有領導下一波市場的能量,希望台灣青年人通過「惠台31項措施」,尋找參與「一帶一路」的機會。
全球經略方面,江啟臣認為經濟一體、政治多元的大中華團隊。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大中華圈與大歐洲圈以及大東協圈進行密切互動與交流。中國大陸內部亦籍此帶動中西部發展,加強內地東西中區資金與產業謎轉移,解決內部發展不均問題。「海之中華透過此一戰略轉移,打通大中華與亞洲、非洲和歐洲通路,形塑充滿互輔性的大中華團隊。這是兼顧大中華圈歷史網絡與未來趨勢的『政治多元化,經濟一體化』最佳結果。」
許淑華:惠台措施可吸引台灣年輕人
南投縣立委許淑華在談到國民黨的現況時表示,像她這樣的中生代,不是為了黨產才加入國民黨,更重要的是用政見和新的經營方式,讓選民認同國民黨。
對於台灣年輕人的現狀,許淑華認為,台灣青年處於對低薪及對政治環境的厭惡,大陸的「惠台31項措施」對這一群體有很大的吸引力,希望台當局有足夠寬廣的胸懷,正確因應大陸的政策,讓台灣青年有更多出路。
被問及「天然獨」一詞的看法,許淑華指該詞是被「特意創造出來」,令大陸特意留意台灣青年的取態。她認為,台灣現在的青年都是土生土長,甚少接觸大陸的事物,難免有隔閡。
楊鎮浯:兩岸三地青年應互利互補
金門縣立委楊鎮浯表示,兩岸三地的年輕人各有特徵,大陸青年是能拼搏不放棄的狼性世代,台灣青年是處於低薪苦悶的厭世代,香港青年則是佔盡優勢的失落世代。
他指出,三地青年應該以互利互補的心態,憑藉台灣的技能基礎和寶貴的香港經驗,抓住大陸的崛起、大中華圈的機遇。
楊鎮浯指「天然獨」的出現,是因台灣青年突然要面對承認中國的存在,難免會抗拒,而惠台政策的出現,則是一個引導,讓台灣青年到大陸,了解增加,抗拒或許會減少。
青年領袖談未來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