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吳介民:台港兩地共同面對的中國因素

兩地人民惺惺相惜,既彼此攙扶,亦引彼此境況以自誡。中港台三地如何互為影響,將是每個市民關心的問題。
近年網絡世界流行「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今日台灣,明日香港」的說法,兩地人民惺惺相惜,既彼此攙扶,亦引彼此境況以自誡。去年末,香港區選落幕,在緊接的新界東補選之前,台灣便迎來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下半年香港更有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和特首選舉選委會界別分組選舉。作為選舉年,各項議題政治化恐怕難免,中、港、台三地如何互為影響,將是每個市民關心的問題。

九二共識的暗示作用

台灣總統選舉行將舉行,目前藍綠陣營仍在爭論「九二共識」的議題。國民黨方面,朱立倫於選舉辯論中問蔡英文「到底接不接受『九二共識』」,要求她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另一方面,一直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卻首次表示尊重其為歷史事實,甚至指出是「一個選項」,明顯嘗試向中間靠攏。雖然依然獲得壓倒性的支持,但卻令她於年輕人間的支持度於一夕間下滑。
事實上,很少人搞得懂九二共識的確實涵義,它是否存在,更成為多年的政治懸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認為,這其中的重點不在於九二共識是否客觀存在,而在於它對選民的暗示作用。從歷史上看,這個議題往往是在總統大選前夕火熱,在選後迅速降溫。例如在2012年大選前,與中國大陸有密切經濟關係的郭台銘、王雪紅等台灣商界巨頭力挺「九二共識」。從下圖可見,「九二共識」的報道次數(中央社新聞)於2004年、2008年、2012年三屆總統選舉,以及2005年胡連會、2015年馬習會,較非選舉年倍增,可見這議題與選舉的關係千絲萬鏤。
(圖片:演講者提供)
(圖片:演講者提供)

跨海峽政商關係網絡

吳介民認為,這些都跟中國大陸的統戰工作有關。他形容,中國利用經濟手段執行政治目的,以商業模式做統戰,是為跨海峽政商關係。在他的分析中,這種跨海峽資本包括一、狹義台商,即在中國從事投資經營的原台灣資本;二、返台投資的台商,如旺旺;三、與台資合作的中資,並在海峽兩岸從事業務的企業;四、投資台灣、併購、交叉持股的中資企業,如阿里巴巴。其中,前兩類對台灣政治的影響力最為顯著。
吳介民分析,透過跨海峽政商關係網絡,中國可通過台灣的「在地協力者」,包括政治人物、新聞媒體、工商人士、NGO 與社會團體等,發揮影響力。例如以不同方法影響台灣選舉結果,郭台銘等台商企業家在選前力挺「九二共識」,便是一例。旺中事件則是另一通過新聞媒體影響輿論的例子。他指,一般習慣生活在市場資本主義環境下的人民,對於所謂商業行為,通常不會產生政治聯想,亦認為市場交易本質上是無害(innocuous),甚至即使知道其中包含政治企圖,也認為在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市場民主政治體制,難以反對這些市場行為。因此,對中國大陸來說,這種以商業模式操作統戰目標的方法十分有效。
在中國因素的影響下,吳介民認為台灣與香港處境相似,但亦同中有異。(灼見名家圖片)
在中國因素的影響下,吳介民認為台灣與香港處境相似,但亦同中有異。(灼見名家圖片)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雖然如此,但吳介民強調這是一個「雙重運動」,有作用力便有反作用力。2012年因應旺中事件和壹傳媒併購案而引起反媒體巨獸運動;2013/14年的服貿爭議演變成反服貿協議運動和太陽花運動,以及隨後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還有2015年課綱微調導致的高中生反課綱運動,都是例子。他認為,這些反作用力均大大影響了中國大陸所設定的兩岸關係進程。
在中國因素的影響下,吳介民認為台灣與香港處境相似,但亦同中有異。首先,雖然兩者皆為相對民主開放的社會,但台灣踏入民主整固階段,有過連續多屆普及選舉;而香港的民主發展仍有很多未知數。而值得留意的是,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已成為主流,但香港人與中國人的身份仍在相互爭持的階段。他形容,台灣雖是一個主權受(中國)挑戰的民主國家,香港則是中國裏的一個擁有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但同時,北京長期干涉香港內部政治發展,亦是兩地相異之處。
吳介民引用美國政治學者 Juan Linz 和 Alfred Stepan 於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裏的一句:Democracy requires statehood. Without a sovereign state, there can be no secure democracy.(民主政治預設了國家條件。沒有主權國家,就沒有安穩的民主政治。)因此,他對香港民主發展相對悲觀。
(圖片:演講者提供 )
(圖片:演講者提供 )

太陽花雨傘並非偶然

他指,台、港兩地皆受到中國因素的壓力,致使同於2014年爆發太陽花運動和雨傘運動,這並非偶然。二十一世紀初,香港先後有反23條立法大遊行(或稱2003七一大遊行)、保衛天星碼頭、反高鐵、反國教;而幾乎同一時間,台灣卻先後出現反分裂國家法、陳雲林事件、熱比婭紀錄片事件、反服貿運動。難怪不少論者不時把兩地情況相提並論,乃至「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和「今日台灣,明日香港」等口號相生相疊。
(圖片:演講者提供 )
(圖片:演講者提供 )
2014年台、港兩地的兩場大型公民運動皆以年輕一代為主體,公民抗命和佔領為手段,面對的是同一個中國因素,人民對彼此境況感同身受是自然不過。本周六(1月16日)的台灣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為新一年兩地政治揭開序幕,緊接而來的2月香港立法會新東補選、9月立法會選舉,以及特首選舉選委會選舉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示?如何讓「香港因素」、「台灣因素」重新成為焦點?前路如何走?相信是每個市民都要面對的問題。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