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致癌的發炎

分菜雖是進步之舉,但有的時候,卻被另一個同時新加上的動作將其好處一筆抹殺了。

香港現今頗流行將日本的文字直接取過來用。是不是中文缺乏了適當的用詞,所以迫不得已,只好借用人家的?不一定。可能只是「潮」語而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與日本的食物有關連,於是談及日本某些食物時,也順便連他們的語彙也一併借過來用了。例子有如「放題」。這個詞我原來不懂,後來問一位年輕人才知道,原來是解作「任食」,也就是西方人所說的All-you-can-eat Buffet,香港人稱之為「自助餐」。不過,在用到「放題」一詞之時,一般都是與日式的食品有關,非指西式的自助餐。

另有一個字,是為「丼」,根據我的侄兒說,讀音是「當」,解作「鋪上了其他食材的飯」,例如「牛丼」,乃是「飯之上加上牛肉」,飯是主食,其上的牛肉則是下飯的小菜(廣州話稱之為「餸」)。日本對這類食物的正統稱謂是「丼物」。然則這類食品中國當然也有,內地一般人稱之為「蓋澆飯」,香港的廣州話俗語則是「碟頭飯」。至於「丼」,中文也有這個字,應與「井」字通,可能是「井」的古字寫法。《說文解字》中說:「八家為一丼」,指的是井田制度下的架構。今天談及這種所謂「蓋澆飯」、「碟頭飯」、「丼」,因為我認為此乃十分文明的進食格式,既衞生又方便。衞生在於自己食自己,不須與別人混在一起,減少了傳染的機會。不然的話,一盆一盆的菜放在中間,各人都各自用吃過的筷子去取,自不免會留下口涎,內中若有細菌,很容易傳播開去。現在流行用公筷,總算改善了一些,但可能尚未算徹底。也有由侍者先把菜分好,再而替每一人端上一份的。

分菜的三大害處

分菜雖是進步之舉,但有的時候,卻被另一個同時新加上的動作將其好處一筆抹殺了。在未分菜之前,侍者捧着整盤菜,先宣布:這是蒸魚;同時問:「在一旁給各位分了好嗎?」在這說話的過程中,唾沫向前亂飛,都落在那盆蒸魚之上;於是各食客雖不致於相濡以沫,難免吃到了侍者的口水。如果上述任何人,賓客也好,侍者也好,體內有幽門螺旋菌,其他人就可以經由口水傳染得到。這可真會是無妄之災。幽門螺旋菌的存在,最低限度有三大害處,其中最微不足道的是「頂胃」,也會帶來胃酸倒流(Heartburn);這兩種情況都曾發生在我哥哥身上,雖然令他頗難過,但總算不是大病。幽門螺旋菌可以帶來的大病是胃癌。如果染上了這細菌後掉以輕心,不好好地將其處理掉,時間長了可以引致胃部損傷,也就是胃潰瘍。潰瘍是發炎的症候之一;經常發炎,可以帶來癌變。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顧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