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倫倫祖上四代均是出色的古箏家。她兩歲習箏,七歲入讀瀋陽音樂學院附中接受專業的音樂教育,十八歲以優異成績進入瀋陽音樂學院,師承趙玉齋、曹正、呂殿生、張景霞、閻俐等,四年後以最高榮譽畢業。曾在世界各地演出,包括悉尼歌劇院、新西蘭國家劇院、維也納、法蘭克福、美國洛杉磯、三藩市等,以優美而絢爛的演奏風格聞名。她亦是世界傑出華人青年協會執行會長。
中國古箏分四大流派:河南、江淅、潮州、山東,各有代表人物。後學想博採所長,就要不辭山水叩門求教。想學河南音樂,去曹東扶家裏。想學江浙音樂,得拜訪王昌元。若是想學山東派的,自然就須求學於「中國箏王」趙玉齋了。正是鄒倫倫的啟蒙老師所說:「人從三師藝才高,井掏三遍水方甜。」鄒倫倫學習的年代,古箏還特別冷門,畢竟獨奏樂器出路不廣。大學裏古箏學生尤少,師生常能共處:一起吃飯,一起逛街,切磋學問,情誼深濃,學生還能時時登門拜訪老師。
鄒倫倫大學時曾經師從趙玉齋先生。「他非常高大俊朗,教琴也很嚴格,要求我們『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三九天冷極,他要我們在戶外練琴,練到出汗為止。三伏天汗流浹背,心卻要練得很靜。」這是趙先生本人經驗之談。有年輕時就開始的刻苦練習,才有這位一代宗師。
當年趙玉齋教琴必須在自己家裏,因為患病的太太離不開他。「她患的可能是腦退化症。」鄒倫倫記得,那時趙玉齋一走開,趙太太就不知所措。「老太太有時會說她很餓,我就說我去買點東西。然後我跑到市場去,買了一隻燒雞拿上來,老師就說:『既然買了這個東西,今天中午就在我家吃飯吧!』於是我們接著上課。可是老太太以為這燒雞是給她一個人的,就都吃掉了。趙老師就很著急:『哎呀,你怎麼都吃掉了!我還請了學生在這邊吃飯呢。』」
後來趙玉齋欣見她學有所成,收了她做關門弟子。是時他已名聞天下。開山弟子、關門弟子,一個開先,一個殿後,地位與眾不同。「老師跟我說:『將來在這個學校,古箏的大旗就由你來扛了。』」
大學時鄒倫倫分數特別高,不管什麼流派的風格,一聽就彈得出來。古箏考試,別人彈個85分就怡然自得了,她卻要彈到95分才覺盡了心。琴藝既是家學淵源,也是苦練而得。家族從曾祖父開始四代學琴,一屋孩子從小與琴為侶。偌大的四合院,每個屋子都有古箏擺著,逢年過節,親友相聚,談論的也無非琴藝。她自言年齡尚幼,並不知道喜歡不喜歡,只知道家教嚴格,早晚苦練便是家常。七歲入音樂附中學習,直到高中、大學,每天最少操練八個小時,基本功很是紮實齊全。
「老是想著靠古箏賺錢的話,就永遠賺不到錢。要賺錢我就不做這個了,做生意做銀行更賺錢。」
古箏也彈《大長今》、《青花瓷》
鄒倫倫的演奏活潑燦爛,既能演繹各派特點,也能推陳出新,突破許多呆板的演奏方法。她說音樂是傳統文化與年輕一代之間最好的橋樑,何況現代新曲也有細膩可人者,可惜有些大家卻只道它們光怪陸離,心生抗拒。她覺得一味守著傳統曲目,只會孤立自己的音樂。「如果你能把當今最紅的一首歌,用古箏演繹得維肖維妙,年輕人就會對古箏刮目相看。《陽春白雪》是很動聽,可有些年輕人就是無法了解。結果古箏家自己高高的站在上邊,不能跟其他人打成一片。」她現在定居香港,在此授徒,也知道年輕人有點抗拒中國文化,但說教是沒有用的,音樂藝術可以真正培養民族感情,傳遞民族歷史。
她不想學生覺得古箏深不可測。教的無論是大人小孩,她一定教他們熟悉的音樂。「多年以前,曾有學生想學彈《大長今》電視劇的主題曲,我就把樂譜編出來了,於是他們都學得很好。」旋律爛熟於心,再看樂譜,往往一彈就會。《愛拼才會贏》、《青花瓷》,都是她指下名曲。當然小時候基礎要好,長大了才能從心所欲,融會百家之長。「傳統基本功訓練還是要的,真想學好古箏,逃不了。」
學樂器很難。心裏要打節拍,眼觀樂譜,耳聽琴音,一雙手彈出來時,還要顧全姿態優美。然而她覺得,小孩子無論在學校專修什麼也好,一定要學一門藝術,「讓自己有內涵,各方面也有進步,這對人生有無盡的好處。」
學習音樂,專注力訓練過了,思維會更加敏捷。音樂學得好,定力也會好,因為上台表演,臨場表現常打折扣,練者自會領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不容易怯場。而且藝術家一般氣度華美:「你見到藝術家時一定都會有個感覺,那個人氣質不同。」
古箏表現力豐富,可以清淡如水,也可以千軍萬馬。淡泊、深沉、歡快、輕鬆,都是好的,鄒倫倫並不偏愛哪一種。修行夠了,「和樂器融為一體,隨你怎麼用都可以。」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