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1997年世紀末風潮之際,身為一個初入行當銀行中國業務部營業經理數年的小伙子,除了狂升的樓價外,還有手頭上客戶日漸減少的貿易押匯單據。甫經過七一回歸大典,泰國突然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一場金融風暴迅速席捲亞洲。到了十月開始,每天的晨會,行長例必焦急地追問不斷上升的呆壞帳現況,彷彿所有貸款不論長期短期,總之到期時例必不還。
官鱷大戰 泡沫爆破
然而最可怕的,還是到了1997年11月,對沖基金開始沽空港元、期指和股票,分頭進行衝撃聯繫匯率的金融戰爭。當時筆者的工作,只是坐車走遍大珠三角追爛帳,只差身上沒有紋身和紅油矣。直至1998年8月5日所謂官鱷大戰高潮之際,當年香港金融管理局(簡稱金管局)總裁任一招(任志剛先生)的夾息,令港元同業隔夜拆息扯高至300%。雖然當年港府「光榮」撃退大鱷,但同時亦刺破了香港的樓市和珠三角的經濟泡沫,令香港經濟一直尋底至2003年沙士後才反彈!
自1978年開始,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的外貿窗口,經濟受惠於中國改革開始長達超過30年的増長期,同時中港經濟關係亦愈來愈深。由1978年12月1日至2015年6月1日的金管局數據可見,認可機構貸款及墊款總額由港幣1,005.29億元上升至港幣76,759.17億元,年複合增長29.20%。不過期間,升至1997年9月1日歷史高位港幣42,778.68億元時,因為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見頂回落,一直跌至2003年9月1日的港幣20,179.26億元才重新反彈。銀行業放款情況正正便是香港經濟脈搏的寒暑表。
內地相關貸款 佔比日重
作為亞太地區和中國首席金融中心,香港銀行業放款對象中,相當比例是亞太區和中國的融資客戶,而海外放款模式又以境外的商品貿易融資(Trade Finance)和放款融資(Loans Finance)為主。自1980年12月1日開始,香港境外融資比率由46.17%開始上升至1995年6月1日的65.53%見頂回落。直至2003年3月1日的15.88%開始見底反彈,截至2015年6月1日,香港境外融資比率為38.20%,不過當中企業收到以本地融資為名的貸款後,透過內部調撥至海外的用款,難以估計。事實上,自中國經歷改革開放,繼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香港作為融資平台,借美金和港元這些南水北調,投入國內人民幣體系的借貸,從未間斷。加上近年中美息差拓寬,同時人民幣兌美元上升,亦催生了南水北調的利差交易(Carry Trade)。
金管局自2014年1月1日開始公告中國內地相關貸款數據,由港幣26,176.85億元上升至2015年4月1日港幣33,614.65億元。僅15個月內,佔貸款及墊款總額由39.09%急升至45.42%。可見南水北調下,中國內地相關貸款佔本地銀行業授信業務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以2014年12月底的數字計,中國內地相關貸款數據和貸款及墊款總額,分別是港幣32,124.24億元和港幣73,655.37億元,分別佔2014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港幣22,556.35億元的142.42%和327.00%。因此說中國內地相關貸款,乃香港銀行業者乃至全港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其實並非危言聳聽!
系統風險不容忽視
筆者非「末日博士」上身,皆因系統性風險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皆有,問題是幾時惡化至爆發臨界點矣!根據2015年4月1日的金管局零售銀行資產質素數據可見,需要關注貸款和虧損(特定分類貸款)僅佔整體貸款的1.14%和0.03%,遠較1997年4月1日數值3.96%和0.11%低。不過,假若一場可比上世紀亞洲金融風暴的危機重臨香港,而需要關注貸款和虧損(特定分類貸款)上升至1999年4月1日9.74%和2002年4月1日的1.34%水平時,那麼現時總貸款額港幣76,759.17億元(以2015年6月1日計)中,則分別有港幣7,476.34億元和港幣1,028.57億元,會成為需要關注貸款和虧損(特定分類貸款)類別。平心而論,即使以港幣1,028.57億元的虧損計,亦只佔香港GDP的4.56%,相信香港的底子還可以應付。不過如此情況下,香港樓市和市場景氣會非常惡劣。作為投資者,特別是重倉香港房地產的,應密切留意金管局定期公布的零售銀行資產質素有否持續惡化,以作投資決定。
(聲明:本文所涉及之有關財經之文章,絕粹是筆者研究之筆記,刊登於此以祈拋磚引玉吸納各方指正,目的是以文會友而非就任證券、期貨合約、衍生工具或其他投資工具買賣提供意見。文章內引用的資料及分析,筆者雖盡可能覆核,惟對其真確性和可靠性不予保證。各位人士任何證券、期貨合約、衍生工具或其他投資工具買賣均應自行判斷並承擔自身之投資風險及損失,筆者概不負責。)
(封面圖片:Pixabay/CC0)
(圖表: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