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PC (個人電腦)出貨量正在以5%的速度下墜,iPhone 也以4%減速增長之時,兩岸的IT業界已出現營收虧損及裁員浪潮。這是IT產業界的紅燈警訊。可以說,幾乎所有業界的思考,都集中於未來的發展商機,到底在哪裏 ? 及下一個主流產業,又會是什麼 ?
自上世紀80年代互聯網誕生迄今,Internet (網際網路)已幾乎主導了IT産業的發展。互聯網+PC的時代,是「後PC時代」;互聯網+iPhone的時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
這些時代,都是互聯網及電腦産業的結合,彼此相輔及相成的格局,即使産生不同時代的産業特徵,但也造就不同時代的科技「巨人」及成果。
「後PC時代」産生 Microsoft (微軟)、HP、Dell、華碩、聯想、Yahoo (雅虎)、Google、百度等,而「移動互聯時代」更造就 Apple (蘋果)、三星、Amazon (亞馬遜)、Facebook (臉書)、華爲、阿里巴巴、騰訊等。如果詳細列舉還有更多 ⋯⋯然而,目前的IT業界都在問 : 下一個時代,會是互聯網與什麼電腦產業的結合?
「後PC時代」至IoT產業的興起
從全球電腦科技(產業)發展來看,上世紀70~80年代是電腦硬件的第一個17年,全球「王者」是IBM;之後的第二個17年是「PC時代」:電腦軟件的17年,「王者」變成Microsoft;自2000年迄今,是第三個17年,是「後PC時代」,關鍵詞是Internet (互聯網),美國成就了Apple、Google、Facebook、Amazon 四强,中國則成就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三强,先後有各自的輝煌,但都是「個人」(Personal)作業系統(環境)為主。
全球最具權威的IT諮詢公司 – Gartner,在其2017年「工業4.0」專文就已指出,成功的「工業4.0」取決於企業、IoT (物聯網) TSPs (代碼服務商)、及用戶之間的「協同」(Collaboration)作業環境,及彼此互動且直接的發展「關係」。
從「後PC時代」發展至IoT產業的興起,企業(或機構)需要的,是資安及自有的Big Data (大數據),是具普遍性、自由性、及非第三方之公共服務的「協同」作業系統(環境)新平台。
IoT產業格局 解決「萬物互聯」問題
業界均知,近年網絡科技的發展,已從傳統互聯網,進化成移動互聯網,再演變成當前的物聯網(IoT)。傳統互聯網是PC互聯網,能解決資訊的對稱問題;而移動互聯網,能解決效率的對接問題;至於IoT,需要解決「萬物互聯」、尤其是「數據自由共享、價值按需分配、人各盡其才、物各取所需」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不需要透過第三方的所謂「應用服務」平台。
目前,業界也有類似的「協同」式辦公(作業)軟件,但多屬整合性的第三方「應用服務」,例如美商- BroadVision – Vmoso軟件、美商- Slack軟件、微軟的商務用 Skype(Skype for Business,簡稱SfB,LYNC升級版),陸商-釘釘(軟件)、騰訊通RTX等,但問題是,這些軟件之間不能互聯「協同」、不能實現「萬物互聯」,怎能主導IoT產業的發展 ? 其與新創公司 – Picowork Ltd. (註1) 「協同」式雲端作業系統 (CCOS, Collaborative Cloud Operating Systems)相較之下,只能說是徒具部份的「協同」功能。
今年六月份,筆者在香港參加一場「協同」式雲端作業系統CCOS的發表會,有感於IoT產業的興起,終於確信Internet「協同」電腦時代終於來臨。
很顯然的,由於CCOS的發明,雲端終於出現「協同」式「雲端電腦」(CCC, Collaborative Cloud Computer),這是互聯網產生以來的重大事件,勢必引領IoT進入全新格局。在此之前,雲端互聯網被稱為第三方的「平台」(生態),是以雲端SaaS及PaaS「堆棧式」(Stacked)運算技術架構開發的「應用服務」,其作用,是為終端用戶提供各種功能性的線上服務。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第三方「應用服務」,都具有先天性的重大缺陷,例如都具有公共性及壁壘性,對個人及企業(或機構)而言,等於將數據(安全)交由他人(第三方)控管,更何況,企業(或機構)也因失去自主性,更難以實現其行業串連的普遍「協同」化。
資安及普遍自由的「協同」作業環境
統計資料顯示,全球市場迄今只有約5%的企業(或機構)進入雲端,而95%的企業(或機構)及99%的家庭(個人)始終被排除在外。其主要原因,除了資安問題之外,就是雲端的開發及維護費,令絕大部分的企業(機構)難以負擔。
上述現象,已成為當前發展IoT及雲計算(雲端運算)的技術瓶頸。可以説,幾乎所有的用戶所尋求的雲端資安、及普遍自由的「協同」作業環境,在目前的雲端第三方「應用服務」架構下,是無法得到滿足的。相形之下,一旦用戶擁有CCC,就能按自身需求,與外界彼此間互相穿透,在安全自由架構下,達成普遍「協同」作業的效益,並擁有自身的Big Data (大數據),而第三方的功能性「應用服務」,也可被導入CCC環境之內,為用戶的「協同」活動提供更豐富的內容,及更高效率的作業工具。
CCOS及其成型的CCC,能讓全球用戶藉由電子郵件、手機簡訊、通訊軟件、社群媒體等不同的方式發出邀請,讓不同的員工、企業、供應鏈業者一起加入「協同」作業環境,而在此一環境下,不僅可以一對一通話、多方視訊、傳送各類文字/影音檔案、協作文件,甚至彼此內部的應用程式App,也能直接安裝,建立自己內外皆可「關係化」的雲端生態,最終以最低的代價、最小的改變進入雲端,展開自己的社會及經濟活動。
註1 : Picowork Ltd. 是一家專注於雲端線上服務的系統軟件技術研發公司,2010年於香港成立,基於 IoT (物聯網)及雲端(數據)網絡發展格局,2011年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歷時6年,終於成功推出「協同」式雲端作業系統CCOS(Collaborative Cloud Operating Systems)及「協同」式雲端電腦 CCC (Collaborative Cloud Computer),有別於Amazon AWS 及Google等第三方服務商,採用CCOS及CCC主機的企業,其「數據」(Big Data)及資安均由企業自己掌握,且擁有自身的「雲端主權」。
協同電腦時代的來臨之一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