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制探興衰 百歲民國問短長

再過幾天,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就要宣布「依法治國」。這個表述雖然和「法治國家」尚差一大截,還是停留在「法制」階段而達不到「法治」境界,但依然是一大進步,是告別軍政、訓政,邁向憲政的第一步,可喜可賀。 2047年,「一國兩制」要告終。屆時香港是怎樣的境界?恐怕要看中國內地的發展,要看人民共和國給民國年代寫個什麼樣的「大數據歷史」。
再過幾天,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就要宣布「依法治國」。這個表述雖然和「法治國家」尚差一大截,還是停留在「法制」階段而達不到「法治」境界,但依然是一大進步,是告別軍政、訓政,邁向憲政的第一步,可喜可賀。
2012見證由秦始皇開啟的帝制被推翻101年,我寫了一篇歷史異文道賀(原載《信報財經月刊》2012.4),蓋因兩千年帝制的34個朝代,長時期都是世界第一強國,不可一世,然而都灰飛煙滅,被歷史湮沒。其原因可簡單概括為:沒有建立以民為主的法治制度,所以無論多強,都無法避免貪污腐化、天災人禍、宦官弄權的厄運,或許還因爲恃其富強,加速滅亡。
讀史不容易,五官眼耳口鼻手都要用上:要看透字裏行間,要聽懂弦外之音,要嗅出書香銅臭,甚至要拍案驚奇,破口大罵。
讀近代史更不容易。幾十年來,來來去去翻炒外國陰謀論(古已有之)、愛國論(同樣恒古),結果是打着「唱紅」、「維穩」的集團差點成功搞政變,政權保得住是靠大貪官打小貪官一巴掌,還要靠美國。真難為五官。
古人不善讀史,所以一再復古。但願今人讀史而鑑之,免被後人恥笑復古。特奉上舊文一篇,和讀者身心品味共勉。
2047年,「一國兩制」要告終。屆時香港是怎樣的境界?恐怕要看中國內地的發展,要看人民共和國給民國年代寫個什麼樣的「大數據歷史」。
寫「大」歷史的黃仁宇認為:「中國的革命,好像一個長隧道,須要101年才可以通過。」(註1)為什麼棄整求奇,是101年而不是100年?黃氏認為歷史要「大」,起碼要超過百歲人生,「三五百年才能攝入大歷史的輪廓」。我的看法較世故:百年慶典,多不忠於史實,特別在文明古國。試看兩岸紀念辛亥百年,一邊一史,各自表述,各取所需,不盡不實,所以要等到熱鬧翌年才能恢復平靜,客觀評價。
怎樣才能客觀評價歷史,特別在文明古國?有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茶餘飯後和周恩來總理散步,問到對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看法。周恩來的回答是:「要下定論,為時過早。」這是奇數,因為文明古國,特別是曾經捱過打的古國,對自己的歷史,容易過早下定論,而且往往是錯的定論。當然,有些傳統定論是對的:中學課本寫每一個朝代的滅亡,免不了都籠統提到「荒淫無道、外戚干政、天災人禍、宦官弄權」。但僅此而已,周而復始,又何以以古為鏡?(註2)
為了避免主觀性太強,影響真實性,本文另闢阡陌,以秦始皇統一六國(西元前221年)至清宣統遜位(1912)的2132年的帝制年代作為整體,讓歷史數據自身娓娓釋出真諦,上喻千年帝制,下儆百歲民國,方法可稱為「大數據歷史」。(註3)
圖一是從夏朝到清朝38個朝代的壽命時序表。X-軸按時序排列,軸中標出不同朝代及其建國年份。Y-軸則是各朝的壽命。圖中還標出若干從秦朝到清朝的技術分析線,如平均壽命及標準差等。各朝代又以顏色、圖案表示當時國家是統一抑或分裂、由漢族抑或其他族群統治。
這是最宏觀的數據。可以看出,帝制之前的夏商周各朝較長壽,而後期的國運,在一段穩定時期後,必定陷入不堪,由一系列的短命朝代走馬燈式上台、謝幕。
兩千年帝制年代的原始數據,或許會顛覆國人的幾種歷史迷思或潛意識。或曰:國祚永延;錯!各朝代的平均壽命才93年。或曰:中國是個統一國家,分裂是短暫的;錯!中國一旦分裂,延續的時期,比各朝代的平均壽命還長。或曰:中國是由主體族群(漢族)統治的;錯!中原關中地帶近半時間是由非漢族統治的。或曰:國力強盛、建設輝煌的政權才能長治久安;錯!恰恰相反,其國祚極短;而一般認為最弱的朝代,壽命最長。
兩千年帝制的歷史有何啟示?統治集團起碼要好好解決長短、分合、族群和向背四個問題,否則在歷史長河裏會沒有統計意義。且讓數據一一道來。

論長短,所謂:「國祚永延」 

圖二是34個朝代的壽命分布圖,分三個斷層。平均壽命是93年,中位數是53年,標準差是88年。儘管把東西兩漢、南北兩宋合併,平均壽命也只延長6年至99年,中位數則降到50年。
兩千年的歷史,怎樣解釋這50/100年現象?各朝自有各朝的精彩,但宏觀而言,可以簡單理解為民心向背。任何朝代能成立,不管是通過篡位、起義還是受禪,都有其歷史必然因素。
若被認為是非正當登基的,第一代子民懾於淫威,不敢反抗,但多行不義必自斃,不到第二代已眾叛親離,50上下而終。這是眾多暴君的收場,佔總數泰半。
若被認為是正當立國的,除非後繼者有特別建樹,否則也難過百年大限。可以較形像地解讀為第一代子民感恩戴德五體投地,第二代尚願意跪拜,第三代勉強深鞠躬,第四代無奈點頭,第五代則難免瞋目逐之矣。
若後繼者有所作為,能認清前朝的流弊,銳意改革,採取補救措施,則國壽有可能延長到以世紀計算。典型的是漢代文景之治(輕徭薄賦,扭轉秦朝的苛政)、唐代貞觀之治(整頓制度,排除前朝士族竊國之弊)。東西漢、唐、南北宋、明六朝平均壽命是218年(合併為四朝則是327年)。
儘管如此,因為沒有建立以民為主的法治制度,無論怎樣勵政中興,也免不了始於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終於專橫跋扈、貪污腐化,「言同堯舜,跡如桀紂」(註4),最後均如中學課本所言:天災人禍、宦官弄權,依次退出歷史舞台。
下文預告:論分合、論族群、論向背
註1:黃仁宇:〈《萬歷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他也寫了一本《中國大歷史》。
註2:唐太宗悼開國名相魏語。後晉·劉向《舊唐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註3:選用歷史資料,難免要取捨剪裁。這裏用的是主流史書的資料,以《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為基礎。最後選定34朝。
古代各朝的疆域,不同時期可大可小,打到哪裏算哪裏,唯有選用當時較穩定的區域,以確定該時期是統一還是分裂。元朝直接統治過的區域,包括波蘭、伊朗、印度,藩國延至馬六甲,都不算。
各朝代的起訖,以立國計算,故元朝的97年是以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1)定國號為大元至惠宗至正二十七年(1368)被逐計算,並不包括此前成吉思汗大蒙古國年代,也不包括明朝一統後還以北元國號延續的34年。
很多地方政權(國)不予考慮,如吐谷渾(375年)、大理國(300多年)、夜郎國。曇花一現的王莽新朝、武后周朝亦略。
朝代的訂定,也要判斷。東西漢、南北宋,各以兩個朝代計算,但略去新朝。三國、南北朝、五代分列;十六國、十國合併為一。
按以上原則選定的資料,難免招惹異議。如何精確增損、揉搓數據,是斷代史等等的範疇,對大數據歷史的結論影響不大。
註4: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五。

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