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後的林鄭首次述職有何看頭?

既然是一家人,就有長幼之分,就應該把話挑明講清楚,讓大家不要花時間互相猜疑。這種做法,近年愈漸明顯。

特首林鄭月娥到北京做上任以來首次述職。由於比較一致認為是開局良好,估計不會有什麼看頭。但這種只發生在港澳兩地特首的述職方式,無論從「工多藝熟」的角度,以及從中共十九大召開以後的新形勢看,都有可能會有變化,不妨拭目觀之。

特首述職,重頭戲是向領導人匯報香港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最新情况。觀眾從電視鏡頭看到的只是開放給媒體拍攝的一部分,真正的互動是閉門會議的部分。首先,文字報告早已呈交有關部門轉達,領導人早已知悉報告內容,口頭匯報只是形式上的行禮如儀。關鍵是領導人在什麼環節提問、在什麼地方提出意見,特首又是如何應對,這才是述職的精妙所在。

誰陪伴領導人聽取述職?

述職的安排一般都是提前一天特首先跟港澳辦主任會面。其實這是綵排,讓港澳辦主任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預告特首,中央領導人的關注點是什麼、有什麼地方需要做最後修改或者側重點是否需要修正。特首對這些意見將會如何處理,這是考驗特首的應對能力和態度,是鏡頭以外的事情,外人無從知悉。

能夠讓外人看到的只是述職「儀式」的部分,即讓記者拍攝的幾分鐘,領導人是主動趨前跟特首握手還是等特首走到指定位置、領導人是面帶笑容還是板着臉、領導人的幾句開場白、特首開場白的幾句話等等。還有就是由誰來陪同中央領導人聽取述職、十九大之後的人事變動,從中可以看到未來5 年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當中誰來主管香港事務。

回歸後一段很長時間,特首述職都是跟中央領導人「平起平坐」,前任特首曾蔭權還試過拿着iPad 一邊掃一邊跟領導人說話,自以為是追上時代用高科技,誰不知這在領導人心目中可能是漫不經心的印象。近年習近平正本清源,在座次上分清主次從屬,而且在國際場合也不安排跟同時出席的香港特首見面,一改過去只講場面上的話、只照顧香港國際地位的做法,維持這種客客氣氣的關係,說好聽是一家人的和氣,說不好聽是飾非掩過。

既然是一家人,就有長幼之分,就應該把話挑明講清楚,讓大家不要花時間互相猜疑。這種做法,近年愈漸明顯,十九大之後更有進一步的表現。胡錦濤時代強調,希望香港能享受祖國改革開放的成果;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讓香港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兩種說法的區別在於,胡錦濤只講香港能共享祖國繁榮成果,習近平強調香港必須責任與權利並重。

既然在最高綱領的文件中講了香港的責任,加上習近平擺正主次從屬的關係的做法,執行的官員就會強調「母法與子法」,即憲法與《基本法》的關係;明言香港對23 條立法有憲制責任;甚至有官員「衝口而出」說香港早已經是「紅色香港」。

在這些明顯改變的背景下,特首林鄭月娥的述職將會有何變化?在配合國家發展策略方面,特區政府已經制定出「一帶一路」的方案,並將會跟發改委簽訂有關安排協議。「一帶一路」是一個碩大而且長遠的方向性的策略,落實到香港究竟可以如何具體做,對香港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但起碼特區政府做足了應做的,而且是令中央滿意了才簽訂發改委支持協議。那麼,在配合國家發展的別的方面,特區政府做得足夠嗎?

領導人會否提出23 條?

粵港澳大灣區也是國家發展的重大策略,但目前還在醞釀的過程,香港已經提交的報告、下一步如何走,相信不是這次述職中領導人關注的問題。「一地兩檢」鬧得沸沸揚揚,但總算走出了第一步,相信領導人會主動關注。最具爭議的問題是23 條立法,究竟領導人會不會提出,這是觀察中央與香港關係的重要看點。

再如前述,中央領導人與特首的閉門會議,內裏如何互動,密不透風,只能等待林鄭月娥出來見記者如何交代,以及回到香港有沒有跟進措施與政策,才能略見一斑。一般情况下,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如何講,是特區政府自行選擇重點,除非內容跟中央精神有重大差別,港澳辦才會利用不同的場合加以糾正。這樣的情况,過去不多見。

即時供市民「消費」的,還是述職開頭讓傳媒拍攝的環節。這個公開的部分,北京的主管部門十分清楚其作用,也會建議領導人如何利用這個機會,直接向港人透露中央的信息。

林鄭月娥「開局良好」的看法,北京與香港看法是一致的;但領導人將會如何陳述,是一般肯定還是高調讚揚,這不但是對林鄭月娥的個人功績的看法,也是對今後幾年支持特區政府的看法。中央領導人是否會在這個場合講香港的責任──無論是什麼責任──也是關注的重點。述職的「儀式」,雖然只能在這種半公開半隱秘的方式進行,還是能透露出很多信息,這也是一國兩制的精妙之處。什麼時候述職制度取消了,一國兩制就沒有必要了。

阮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