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孔明,內地監管當局不讓同股不同權新股,納入為港股通名單,可能是分外具備智慧及前瞻之舉措。
今年新股特別多,按照交易所資料顯示,年內新上市公司數目已達最少150家,按年多46%。同樣,今年跌穿招股價的新股亦特別多,據報道統計,上市首日就跌穿招股價的總數佔比多達六成,若果計算今年上市後至今跌穿招股價的股份,數字更逾七成。
本港成為抽水勝地
內地當局之所以具備智慧,在於大批中資新經濟公司因為資金需要而急於上市,結果機緣巧合,讓本港成為了抽水勝地。
奈何,今年新股市場,同股不同權的引入,以為成了本港市場發展的一個新契機,最後內地當局卻以保障投資者為理由,不開綠燈,讓他們投資相關股份,變相由香港獨自承擔破發潮!
自去年起上市,一度被譽為新經濟四寶的四隻股份,到今年隆而重之的小米(1810)及美團點評(3690),全部都表現不濟,部分現價更遠低於招股價。北水不能救潛水股,但潛水股未上市前,卻可以用相當之高的估值成功上市,唯上市後隨即潛水,這到底是反映市況不振這麼簡單,抑或是公司上市前與承銷團定價有問題,而參與認購的基礎投資者風險計算評估能力,較之一般散戶更為之低呢?
事實上,去年閱文集團(772)、易鑫集團(2858)、眾安在綫(6060)、雷蛇(1337)等好幾隻新經濟四寶,現在的股價表現,大可以歸咎於當日的市況熾熱所造成的不合理預期。但不論小米、美團、及不被視為新經濟股的海底撈(6862),在今天市況截然不同的情況下,重點所在並非是股價火速潛水,而是何解招股認購期間,仍然可以成功以高估值定價、及獲得足夠機構大戶參與認購?
以往,內地的新經濟企業,大部分是獲初創或私募基金參與多輪前期融資,從而令到估值愈養愈肥,而這些參與前期投資的基金,大部分都會於3至5年內,待企業上市就會沽出舊股退出。市況好的期間,可能是有錢齊齊搵,但遇上市況不振,套現限期又臨近屆滿,新經濟股上市就形同於一個接火棒遊戲。
新經濟股的表現,對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來說,當然是很不是味兒,早前他在內地一個公開場合上明言,破發新股數目可能會愈來愈多,其實市場早已預知了。慶幸是,本港市場成熟,很多散戶投資者對新經濟的羊群效應已毫無反應、亦談不上有熱情可言,太多新股跌穿招股價無疑醜怪,但對投資者而言,沒有參與就事不關己。
作為旁觀者,香港市場是個公開集資平台,符合規矩的話,有說故事的能力及本事,成功以超高估值定價就是他們的本事,但肯定經此一役,小投資者的審視門檻已愈來愈高了。撇除股價表現,叫人遺憾在於,連續好幾隻新經濟股上市,觀其表現,看其業務模式,有多少間公司是真正稱得上是真新經濟公司?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