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公布新一年度「全球經濟自由指數」,把香港和澳門剔出排名榜外。基金會創辦人佛納(Edwin Feulner)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解釋香港和澳門本來為居民提供較中國內地大的經濟自由,但近年事態發展顯示港澳的經濟政策最終由北京控制,因此不再視兩地為有別於中國的經濟體。
經濟自由風險增加,東方之珠光芒不再
佛納形容香港曾經是變幻式的自由燈塔,也是西方價值在亞洲的橋頭堡。他曾出席1997年香港回歸慶典,一度表示擔心香港在回歸後會變成像中國內地一個城市,及後欣慰香港自由如昔。他在文章感嘆:「過去兩年,香港的政治自由和自治權已喪失,令這城市在很多方面跟上海和北京等商業中心無異。」
兩年前,特首林鄭月娥在禮賓府會見佛納,從他手上接過2019年「全球經濟自由指數」報告。報告再次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更是該指數創立以來,香港連續25年(包括回歸後的23年)蟬聯榜首。不過,在「司法有效性」方面,報告對香港的評分較往年下跌,指中央對《基本法》的最終解釋權可能會限制香港的司法獨立。
去年初,香港在傳統基金會公布的2020年經濟自由指數中,首次跌至第二名,首名是新加坡。報告指持續的政治和社會動盪削弱香港作為全球營商最佳地點之一的地位,而香港與內地日益上升的融合,對香港經濟自由的風險也相應增加。
港府反擊排名評比,指稱營商環境穩定
去年7月實施《港區國安法》後,香港再沒有遊行示威,反對派不是逃亡,便是被捕、坐牢,社會一片穩定。根據政府的說法,這無損香港原來的自由和法治,更有助鞏固香港的國際經貿金融地位。然而,一直支持香港而港府亦重視的傳統基金會,卻對香港這個轉變持負面看法,而把香港除名更有否定一國兩制、香港高度自治的含意。
財政司長陳茂波批評傳統基金會的做法,稱他不同意香港經濟政策由中央控制。財政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更指,基金會此舉只會影響其指數的公信力。毋疑,到目前為止,香港的營商環境維持穩定,而股票市場更較前興旺。一個智庫編製的指數剔除香港,相對香港可依靠的強大祖國,實在是無傷大雅。
不過,雖說在商言商,外商也會關心投資所在地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以及其對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影響。今次傳統基金會釋出的訊息,肯定會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至於其他有影響力的國際智庫會否加入「對香港有成見」的一方,政府宜密切留意及思考應對方法。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