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遵義:中美合則兩利 鬥則雙輸

劉遵義教授認為,這場「貿易戰」對中國的實質影響不大,中美都不會「大獲全勝」,持續下去只會「雙輸」。

中美貿易戰在90日的「停火期」中,突然傳出兩國有望很快達成協議。有分析指出,中美首輪交鋒結束,中方準備好「購物清單」,華府會先收割「戰利品」。然而,中美博弈將是持久戰,談談打打成新常態。為此,本社專訪著名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分析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影響有多大?美國會成為最終的贏家嗎?

解決美逆差 增對華出口

劉遵義教授認為,這場「貿易戰」對中國的實質影響不大,中美都不會「大獲全勝」,持續下去只會「雙輸」。

「(這場貿易戰)最好不打,這是第一點。第二點,美中貿易逆差是最容易解決的,只要增加美國產品對華出口就可以了,這是最簡單的、可以達至雙贏的方法。我想,90日之內,是可以談出一些道理來的。」

他解釋:「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兩國之間的順差和逆差其實不重要,例如C國出口到A國的東西,改為出口去B國,這樣,C國對B國的逆差就會減少,但對A國的逆差就會增加,但總出口量並沒有改變。不過,也有例外,就是從某國入口的東西,以前沒有生產過,是新的生產,會產生新的GDP和新的就業。

他舉例說,為了環保不想繼續燒煤,要用其他能源代替,(美國)阿拉斯加有豐富的液化天然氣,但未開始生產。中國有需要進口液化天然氣,這便是天作之合,但一定要有長期的供應和需求,不能只做一年,否則美國會質疑為什麼要投資那麼多?而中國則會想:我今年跟你買,但明年有沒有供應還是未知數。因此,雙方都會希望一個長期的合作。

另外,中國已向美國入口了很多農產品。中國入口的美國玉米,若只用作飼料,用來養豬、養牛,那倒不如讓美國人來養?中國的土地、水源皆不足,如果在美國養豬、養牛,再運來中國,美國的經濟增長了,我們又可省水電和土地。這是正在增加的需求,不會影響中國農民的生計,現在中國吃肉的人愈來愈多,中美其實大有合作空間,但一定要長期合作,這對大家都有好處,短期市場波動。

增加依存度 衝突諒可免

劉教授進一步解釋,要購買阿拉斯加的天然氣,中國要投資碼頭、倉儲等設備,這是長期的承諾,不能說今年買,明年就不買了。如果能夠成事,便可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展便可以持續,便可以增加interdependence(相互依存度)。

「我們回顧歷史,可以得到啟發。」劉遵義教授指出:「所謂『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19世紀開始,德國崛起,法國跟德國打了三場仗,基本都是敗仗──1870年的普法戰爭,法國輸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傷亡慘重,美國參戰救了法國;1939年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德軍佔領。」

「為了悲劇不再重演,歐洲人成立了歐洲共同市場(歐盟的前身,最初是歐洲煤鐵共同體),今日,法德不再交戰,這就是因為增加了彼此的經濟依存度。生意做多了,彼此就了解多一些。最差是彼此誤解──中國強大了,美國人就想,中國人會不會欺負我們?中國人自然會說『不會,歷史上沒有先例』,但最要緊的是,大家要建立互信。中國無疑與美國有文化差異,這要兩國人民多接觸、多溝通才能化解。中國人不是也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嗎?增加溝通是好事,就算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達成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協議,不是很好嗎?」

劉教授強調,中美競爭是長期的,貿易戰反映的,就是「全球第一」的美國,擔心會被中國趕上。他相信,中國要趕上美國,最少仍要十多二十年,而人均GDP甚至要到本世紀末才可能趕上美國。「對中國快速發展的憂慮,不僅是共和黨人或特朗普,前總統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都有這個意思。中美在經濟上或科技上的長期競爭,往後仍會持續,因此我稱之為『新常態』。」

不過 「大國競爭是否必然?我認為不是必然,由於時空改變,現在的歐洲,基本上是德國居領導地位,法國配合,問題便可解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傷亡慘重,現在大國之間若出現熱戰,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大戰不能發生。不是長他人志氣,如果今日中美開戰,中國一定會輸,何況中美之間沒有深仇大恨?」

孟晚舟事件 涉5G競爭?

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被捕事件,有外國傳媒指是中美「科技戰」開始,劉教授原則上認為有可能,但質疑控告孟晚舟什麼罪?「你告她跟伊朗做生意,其實很多公司都有跟伊朗做生意,為何沒有告他們的主席、CEO?」他表示,由於控罪未明確,不清楚美國意欲何為,但這樣的逮捕,不是常規做法。

劉教授又認為,今次事件可能是與華為的5G技術領先,令美國有所顧忌。他分析,誰的技術領先,便由誰來制定行業標準。中國有14億人口,美國只有3億多人口,加上歐洲亦不過7億人左右,即使美歐不用中國的5G,內地仍然有14億人口的市場。他預料5G或許會有兩個標準,不過,他強調,兩國應該合作制定共同的標準。

劉教授更擔心,在美國甚至北美洲的華裔科學家會有「麥卡錫主義」捲土重來的疑慮,「甚至是美國科學家來華都會有疑慮。所以,只有中美兩國增加互信,才能解決問題。」

他分析,「為了國家安全,(美國人)可以不用華為,但華為產品價廉物美,其他公司未必做得到。若質疑華為設備有『後門』,iPhone會不會也有?中國人的愛國情緒激發起來,隨時都會放棄用iPhone。仍未加徵關稅的2670億美元貨品,包括所有手機,iPhone佔了一大部分。一部iPhone賣700、800美元,在中國生產的增加值只有20美元,而且大部分都是台灣人賺了,大陸不造iPhone,蘋果公司就虧大了,每部成本要增加20%,消費者很難接受,『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最高興的是誰?是三星!這是unintended consequence(意想不到的結果)。」

劉教授的新書分析中美貿易戰,有獨到見解。
劉教授的新書分析中美貿易戰,有獨到見解。

港發展創科 須吸納人才

香港現在銳意發展創科,劉教授認為,「無論如何都要和內地合作,香港是不可能獨立做到的。念科技的PhD很辛苦,香港很少人攻讀,學生多是內地人。因此,香港需要的科技人才,要從外面引進。香港可以作為一個創投中心,美國加州的矽谷也是吸引外地人才發展起來的。香港最重要是吸引人才;沒有人才便沒法發展科技。」

劉遵義教授最近出版了他的新書 The China-US Trade War and Future Economic Relations(中文版《天塌不下來: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劉教授應用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探討中美經貿關係和未來全球經濟格局,對中美兩國的博弈有深入和精到的見解,亦是研究中美關係的最新著作。

劉遵義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1964年獲得史丹福大學物理學理學士學位,先後於1966年及1969年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文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1966起任教於史丹福大學經濟系,19921996年任史丹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共同主任,19971999年間任史丹福經濟政策研究所主任,2006年自史丹福大學退休並出任李國鼎經濟發展榮休講座教授。2004至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及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顧問等多個職務。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