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和: 我們接受了新自由主義應有的懲罰

英國人最初希望以主權換治權,但鄧小平不會同意。最後經過多輪談判後,英國同意以一國兩制取代,及後又派彭定康來香港擔任最後一任港督。

編按:為慶祝學院成立90周年,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特舉辦香港史論壇。香港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歷史學者、現任香港大學教授劉潤和博士將香港歷史殖民時期分為五個時期,大談當中的發展和困境。以下為當天演講內容節錄:

踏入第二期︰香港殖民領地第二次擴張及其管治發展和困境,1897年至1930年。1891年,第11任港督 William Robinson。人們常常把他和Hercules Robinson搞亂,香港那麼多Robinson Road,總有一個和他有關吧?但大家不要誤會,William Robinson甚麼也沒有。半山那條不是他的,樂善美道不是他的,鴨洲也不是他的。

第11任港督 William Robinson
第11任港督 William Robinson

太平山區的鼠疫

1909年之前,九龍的羅便臣道也不是他的。香港28位總督裏,有3位總督沒有任何地方以他們命名紀念的。William Robinson是第一個。為甚麼?他1891年來到香港。很不幸地,他來到3年後,香港發生了鼠疫。3年後的5月10日,香港宣布是鼠疫的疫埠。爆發鼠疫不是甚麼大新聞,但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這是纏繞香港醫療衛生最久的問題。鼠疫襲港是由1894至1923年,前後30年,30年間沒有一日安寧。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鼠疫是具傳染性的,細菌首先侵襲老鼠令牠發熱,然後再傳染其他同類。本來與人完全沒關係的,好像禽流感那樣。但因為老鼠身上有蝨,蝨咬了老鼠後跳到人的身上,成為一個媒介。於是病危就由老鼠傳染到人身上。如果地方乾淨沒有老鼠,根本不可能發生鼠疫。問題是香港當時的衛生情況非常差。

疫症的源頭在太平山區,太平山區是貧苦華人聚居的地方,擁擠不堪,衛生條件差。家居排水排污系統十分惡劣。當時的人還有一個壞習慣,他們習慣把門窗關得密不透風,空氣也進不了去。根據資料,太平山區那麼惡劣的環境裏,還有人養豬種菜。本來沒有鼠疫,情況已經不好,何況還有鼠疫呢!鼠疫發病最普通的地方就是在胳肢窩和腹部。當時患病一定沒救,現在則很簡單,抗生素就可以了。但抗生素到1928年才被發現。第一年爆發鼠疫,1894年時,香港死了2,500多人,到1922年死了1,070多人。每一年,鼠疫的威脅仍然存在。一開始,大家以為不去太平山區就可以。但後來知道不一定是太平山區的人才會患鼠疫。外面的人也會,雖然數量很少。

1894年5月發生鼠疫,香港政府在9月下令收回太平山區,全部鏟走。(網絡圖片)
1894年5月發生鼠疫,香港政府在9月下令收回太平山區,全部鏟走。(網絡圖片)

1894年5月發生鼠疫,香港政府在9月下令收回太平山區,全部鏟走。政府知道再做甚麼也沒有用,沒有意思。他們認為源頭在太平山區,只要隔絕源頭就可以。那當然只是一個理想。太平山區即是現今的上環,原本的屋苑已經拆光,街道名字沿用,但都已經全部鏟走,重新規劃。如果你想找回太平山區的原址,找得到以前的街道。而且可以發現多了一個卜公花園。卜公花園是1903年由英國政府批准興建。懷着很大希望興建花園,希望陽光多點,空氣新鮮點。但1903年興建花園後,到鼠疫消失(1923年)還有20年。

殖民地再度擴張

在1898年,香港殖民領地得到第二次擴張,就是租借新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列強瓜分中國。到1898年,法國人因應形勢趁機要求簽定租借廣州灣。曾經有人問,英國的死敵是誰?70至80年代當然是蘇聯,那時候就是法國。法國有甚麼動作,英國就會很不安。英國眼見法國租借了廣州灣,便以防衛為理由,向清政府提出要展拓香港界址。關於展拓香港界址的談判在1898年4月開始,主要由英方駐華公使Claude Maxwell(竇納樂)和李鴻章進行。國力懸殊之下,中國不得不租出。最後李鴻章答應以99年期租借新界,但他有點聰明,提出要保留一小塊地方表示中國的主權仍然存在。那一小塊地就是九龍寨城,好讓中國官員可以自由出入。英國人當然明白他的心思,於是又提出不得以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來來去去也是那套說法。從此九龍城寨就變了香港最多事的地方了。甚麼叫做妨礙武備呢? 英國後來說要取回九龍城寨,便以妨礙武備為藉口。

以上是第二期香港歷史最重要的兩件事。鼠疫,改變了醫療衛生和其他相關的範疇。租借新界,決定了以後香港土地運用的方向,特別是我將會講到的第四期發展,如果沒有新界根本做不到。

新官上任 被迫投降

第三期︰日治時期過渡階段,1931年至1945年。

1931年日本侵華的步伐開始加快。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進侵東北。1932年1月28日,發生了一二八事變,蓄意進攻上海的駐軍。1932年3月1日成立了滿州國,正式分裂了中國領土完整。1933年3月,日軍進攻熱河,並且迅速佔領全省。熱河省現在已經沒了,因為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消了熱河省。雖然1911至1933年時熱河被侵佔,但這離香港仍然相當遙遠。問題出於,那種緊張的氣氛會漸漸影響香港。因為大量人口開始湧入香港。1935年,第19任總督Andrew Caldecott(郝德傑)來到香港。戰前的港督的任期多是5至6年。1935年12月12日,Andrew Caldecott正式就任,理論上他的任期應該去到1941年底至1942年初。1941年底至1942年初正值日軍侵港,英軍戰敗,簽署降書。英國人視在殖民地簽署降書為極大恥辱。1937年4月,由於錫蘭(今斯里蘭卡)出現民族解放獨立運動,英國政府立即派Caldecott前去處理。也就是說,Caldecott只是做了不夠兩年港督就走了。他走了之後,接任的是Geoffry Northcote (羅富國)。他到香港那天是1937年10月28日。那依照日子來說呢,1937年起計5年、6年,他應該怎樣也走不了。日軍侵港後,還哪有地方走呢?

日本1941年12月8日已經開始入侵香港。簽降書那天是聖誕節,真是攞景兼贈興。偏偏羅富國身體不好,經常告病假。正常情況下,大家知道他一定走不了,一定是他留在香港。他又選了一個很好的日子,1941年9月正式向殖民地申請退休。這只是我隨便說的,但他當時有日軍情報的,他選的日子實在太巧合、太接近日軍侵港,令人無法不懷疑。但在文件上,他有醫生證明的。剛才那些純粹個人意見。

接任第21任港督的便是楊慕琦(Sir Mark Young)。他來到才三個月,剛好碰上日軍入侵,然後12月25日被逼簽降書。由12月25日開始,香港正式進入日治時期。日本並且在1942年2月20日任命陸軍中將磯谷廉介作為總督,做了兩年。1944年2月,他轉任台灣總督,改由田中久一兼任香港總督。田中久一從未到香港,他長駐廣州的。12月25 日之後呢,楊慕琦就成為了階下之囚,歷時3年零8個月。他和其他被俘的盟軍高級官員可以說是踏遍天涯、受盡屈辱。

最初他被單獨囚禁在半島酒店、赤柱,之後就和其他盟軍的高級官員先後被囚禁於不同地方,包括上海、台灣、日本、中國和內蒙交界。最後被人送去中國東北瀋陽,直至日軍投降為止。 我看過一個資料,說他在台灣被日軍用竹籠困住凌辱,但只得單一資料,不清楚真偽。到了戰爭結束,當時時局混亂。有一段時間完全沒有楊慕琦的消息。最後由蘇聯在集中營找回他,再送他回英國。

房屋政策起步 安置居民

第四期是混合經濟下的穩定發展。為什麼我會用混合經濟和穩定發展呢? 因為在香港的歷史第四分期中,最重要的特色便是社會福利,尤其是公屋安置方面快速發展。這與當時西方的政治大環境有莫大關係。因為二戰後,一般經濟學者都承認1945至1979年是資本主義黃金時期。為什麼是黃金時期呢?因為它推行混合經濟。這與英國工黨又有關。

所謂混合經濟指的是1945年後推行以社會主義的理念平衡資本主義的政策。 Winston Churchill (邱吉爾)不知為何認為自己率領英國打敗了納粹德國就一定能贏得選民支持。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就立即舉行大選。英國最喜歡出黑天鵝的。不知道為什麼被工黨的艾德禮勝出。工黨在1945年前從未正式以多數黨執政。但1945年後,工黨居然捉了黑天鵝,而且後來超過20年皆由工黨執政(1945至79年)。因為工黨屬於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政黨,這麼長的執政時間,當時得到很罕見的政治妥協──政府、資本家、工人三方面的支持。一來工黨以多數黨執政,你不得不同意它,換句話說,它有足夠力量推行政策。如果市場不受規管,最終只會帶來公義失衡、社會崩潰。因此政府必須要大力介入,以貨幣和財政的政策扭轉種種不公義的情況。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

簡單來說,就是以社會主義的理念平衡資本主義的政策,這就是混合經濟的手段。

正因英國政府由工黨執政,發生在香港的事就變得容易明白其中緣由。1953年前香港可說是沒有任何福利政策。自1953年12月25日石峽尾大火後才走出第一步。1953年時,國共內戰已分出勝負。因此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的葛量洪爵士就推出了徒置區。他興建了25座徒置區。1971年時,又來了另一位有工黨色彩的麥理浩。他將這個政策延伸,在新界建立了6個新市鎮,然後又建了3個公共屋邨。當時新界的人口只得50萬,1982年時已去到150萬人。政策很成功,但問題是,新界是租借來的,不是割讓的。因此又引伸至第五期的香港主權回歸的各種策略與對抗。

鐵娘子上台 崇尚自由主義經濟

第五期,主權回歸的各種策略與對抗及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發展。

之所以會有對抗的原因,是英國人最初希望以主權換治權。但鄧小平不會同意。最後經過多輪談判後,同意以一國兩制取代。問題是取代後,英國又派彭定康來香港擔任最後一任港督。

中國政府常常說英國政府三違反,違反中英聯合聲明、違反與《基本法》相銜接的原則、違反中英兩國外長同意的循序漸進政改方案。雙方一直爭論,直到1997年6月30日也在爭吵不休。

鄧小平(左)與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右)會談。(網絡圖片)
鄧小平(左)與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右)會談。(網絡圖片)

最後說說新民主主義。1979年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上台。由1979年至1997年5月,一共18年,工黨不再有執政機會。加上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兩人在1981年至1992年期間完完全全信奉新自由主義。甚麼是新自由主義呢?工黨推行的混合經濟,是大政府、市場受制,所以要鼓吹全民就業和消費。那有甚麼辦法呢?用基建的工程來催化消費。但令到通貨膨脹不斷上升。景氣和不景氣的周期愈來愈短。80年代去銀行做定期時,一個月的定期存款可能有20厘。這屬於Keynesian,凱恩斯主義。但新自由主義剛好相反,要小政府、大市場。對市場的規管應該減至最低,甚至完全解除束縛。政府負責的事務應該愈來愈少,盡量私有化、外判化,向富有的階級大幅減稅。用市場這個字鼓吹了人與人之間不勝即敗的競爭之路。結果,我們的世界受了應得的懲罰。

你不信的話,1997年7月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殺到香港金融風暴,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拖垮全球經濟,其影響到今時今日仍可見。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