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配合社運連環發聲

香港社運歌曲有唱「試問有誰還未發聲?」容我在這裏向大家報告,香港戲劇界有配合發聲,在2014年6月29日至7月5日該個星期內,三齣政治話劇連續上演。如此戲碼以往甚少在香港出現,可見今天香港情況不尋常。
香港社運歌曲有唱「試問有誰還未發聲?」容我在這裏向大家報告,香港戲劇界有配合發聲,在2014年6月29日至7月5日該個星期內,三齣政治話劇連續上演。如此戲碼以往甚少在香港出現,可見今天香港情況不尋常。
 

以洗腦作題材

 
劇團 Arts’ Options 翻譯演出《第三波》(The Third Wave),明顯衝着學校欲推行洗腦教育而製作。劇本根據真人真事而寫成,在1967年4月第一個星期,美國加州 Palo Alto 的 Cubberley 中學歷史科老師 Ron Jones 在班上進行實驗,以德國納粹黨的教育方法,來教他的學生,目的是研究為甚麼很多親歷大屠殺的德國人,可以隨便否認納粹黨曾經進行千古暴行?有關 Ron Jones 實驗紀錄,可上網 thewavehome.com 看到,而 Ron Jones 的論述也已翻譯成中文,上載於百度網頁
 
Jones 的實驗過程,後來多次改編成電視劇、電影、音樂劇和書籍,並贏得獎項。香港資深舞台工作者陳桂芬,一直致力福音教育,而於香港此關鍵時刻,當仁不讓,與眾伙伴合力推出這部話劇,反洗腦教育,要為香港學生打防疫針。
 
劇團 Arts' Options 翻譯演出《第三波》,明顯衝着學校欲推行洗腦教育而製作。(Arts' Options 網上圖片)
劇團 Arts' Options 翻譯演出《第三波》,明顯衝着學校欲推行洗腦教育而製作。(Arts' Options 網上圖片)
 
洗腦究竟如何進行?看話劇《第三波》才知道其實不難,甚至容易。老師利用「紀律」、「服從」之美名,一下子便令學生失去自我,會受環境影響而跟隨大隊,洗腦工作便完成。
 
此回香港演出,舞台上一邊,年輕 Ron Jones(鄭嘉俊飾演)在課堂上向學生發指令。另一邊,老年 Ron Jones(由現實中的校長白耀燦粉墨登場),則同時出現,他對着觀眾說話,解釋當年自己用何技倆為學生洗腦。
 
此場戲把正反兩個場面同時逞現出來,任何中學生都會一看便明白,認識到老師如何進行洗腦教育,又看到一個學生怎樣會失去自我而跟隨大隊。話劇《第三波》確能令學生觀眾提高警覺,教他們見到老師在課堂上發令進行洗腦時,知道如何抗拒,保住獨立思考能力。
 
此回香港演出《第三波》,由一群在校或剛離校學生來飾演中學生角色,接近真實,平易近人,能拆解當權者施行洗腦教育的魔法,確有給予學生觀眾免疫之功。
 
這齣戲值得安排到香港各間中學演出,但未知有多少校長肯配合?
    

反強權的劇團

 
另邊廂,藝君子劇團亦翻譯演出 Harold Pinter 政治劇 The Birthday Party(1957年)。香港大學師生很早便演出此位英國劇作家作品,後來其他劇團亦接力,可是一直都沒有呈現他反強權的政治意識。直到 2006 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致謝詞時大罵美國,我才知道他政治取向原來如此強。在 2011 年,香港藝術節邀請白俄羅斯自由劇團來演出 Being Harold Pinter,集合他作品裏眾多反專制政治的片段,一次過表達出來,我看了,有從夢中驚醒感覺。那是香港首回呈現政治的 Harold Pinter。
 
強權鷹犬無遠弗屆,就算在偏僻地方,魔爪也總會在五時三刻出現。(網上圖片)
強權鷹犬無遠弗屆,就算在偏僻地方,魔爪也總會在五時三刻出現。(網上圖片)
 
在 2014 年美國國慶那天,我去看 Pinter 這部暗批美國的政治劇,劇名譯為《捉你生日快樂》。此次演出由曾在香港製作過十多部粵語話劇的英國人 Peter Jordan 導演,他當然比本地導演更勇於表達 Pinter 的政治思想。
 
該戲講年輕鋼琴樂手住在偏僻的海邊小旅館裏,全店只有他一個客人。怎知道那天竟有兩位陌生人遠道而來找他,要為他舉行生日派對。他說當天並非他生日,但神秘來客卻仍堅持。
 
導演安排劇中那兩位不速之客(李鎮洲、宋本浩)戴墨鏡,我感覺像美國電影 Men in Black裏的主角扮相。宋本浩在台上表情與動靜,尤其神似美國密探。導演把 Pinter 隱藏的訊息暗暗傳達出來,(美國)強權鷹犬無遠弗屆,就算在偏僻地方,魔爪也總會在五時三刻出現。
 
此時此地有劇團上演此部 Pinter 作品,實在應景。今天香港久不久便有人站出來對傳媒說,自己驚恐、害怕,似乎徨徨不可終日。白色恐怖疑雲並非空穴來風,神秘電話、陌生人都會降臨身上,沒頭沒腦說要為你做生日。
 
今天各地都有人在害怕天正要亮的時候,門鈴急響,警備部或政治部特別行動組人員站在門口。白色恐怖氛圍,其實一直存在於世界各地,想不到今天也輪到香港人要開始適應,有陌生人無端端說要跟你做生日。
 

張錦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