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兒子才一歲多,手腳上經常生出一些紅點。小孩子不懂事,覺得癢,很自然地去搔,把皮膚都抓傷了。他看到心痛,去請教兒科專家。醫生說,那是患上了濕疹。之後,給他一種藥膏。很神奇,在患處塗上藥膏,那些「疹」很快就退了。不過,過了大約兩星期後,再次復發。我對他說,你得小心,如果藥屬類固醇,對孩子健康有損。他於是去問醫生。果然,證實藥膏中真的有類固醇,但醫生說,只是外用,副作用很微。他問我,是否如此?
我告訴他,有一組台灣高雄長庚醫院的兒科醫生發現,類固醇藥可以影響小兒的腎功能。原因是,小孩子的身體尚在發育中,包括他的腎臟。換言之,其中負責過濾血液的「腎元」正在不停地增加。類固醇藥可以抑制這方面的生長,令腎元的數目減少(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Vol. 144, pp. 253-259),那便麻煩了。假設腎元數目比較正常所需有的少了一半,僅有者,便被逼要處理加倍的血液量。這樣一來,腎小球微絲血管的工作量大了,會刺激腎小球的「足細胞」分泌一種叫「血管緊張素Ⅱ」的荷爾蒙,令血壓上升;之後再進一步,令腎小球整體微絲血管血壓上升。長久下去,結果令嬰兒長大後,會有腎功能不足及血壓高的問題。
有後遺症的藥
另一類有頗嚴重後遺症的藥,屬「非類固醇消炎藥」。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阿司匹靈」是一個例子。
本來,用這個藥的原意之一,在於它能抑制血管壁內皮細胞的「環氧合酶」。「環氧合酶」有什麼壞處?它若是受到不當刺激,能把內皮細胞表面的脂肪酸,轉為「血栓素」;後者再而透過(血小板表面的)「血栓素接受體」,刺激另一個叫GlycoproteinⅡb/Ⅲa的接受體,繼而令血液的「纖維素原」黏連,以及轉而成為一團團的纖維。血液中若多了這些東西,可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所以,有人推薦經常性服用阿司匹靈。但是,阿司匹靈抑制的「環氧合酶」,恰恰是胃細胞用以製造黏液的酵素。結果,胃不能生產足夠的黏液去保護胃壁,以致胃壁被胃液破壞,造成胃潰瘍。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