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齡化愈趨嚴重,社會福利開支將持續上升;如果持續不下,12年後香港便要面對財政赤字了。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有效機制,既令長者服務得以改善,又可讓政府有效控制財政。
政府近年每年花費於長者社會保障援助的金額數以百億。如今老齡人口達116萬,佔人口16%,到2036年,每10人便有3人為長者;2017/18年度社會福利預算開支為733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19.8%。展望未來,社會福利、教育和衞生的開支持續上升,到2029/30年便會出現財政赤字。
針對日益增加的財政負擔,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報告,建議以「按效果付費」機制、實踐效益(outcome)為本的投資。
整個項目可由政府先行提出必須解決的疑難,然後由中介人統籌各方,包括:尋找投資人出資,交適合的服務供應商或志願組織執行項目,有關服務一旦達成效益,則由政府付出回報,投資人回報取決於項目的成敗和程度。項目最終須得到評估和量化,受惠者一旦能作出改變,效果愈佳,投資人所得的金錢回報愈高。
按效果付費降政府開支
由於該機制講求效益,着重預防,制止社會問題惡化,政府藉此長遠可節省開支。「按效果付費」尤可應用於預防性醫療服務,例如透過篩查和測試,可減少長期病患及長遠醫療開支。
「千金難買早知道」,篩查及測試確可預防病情惡化。本港截至月中約4.2萬人(1946-1955年出生)參與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發現有291人確診大腸癌,佔6.5%,衞生署促使患者及早進行治療。
衞生署過去一年推行該項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值得讚許。可惜政府實施有關篩查只限於大腸癌,其他高危疾病,如糖尿病、中風、心臟病等,並沒有為市民做好預防性的指標測試。
社企8765糖尿病檢測中心於2014年成立,由私家醫生轉介,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者提供檢測及持續跟進方案,可惜因支援不足,營運兩年多便結業。現時公營醫院負荷繁重,政府應珍惜民間的熱情而加以配套,實踐「按效果付費」,令民間組織發揮作用。該項服務如獲充足資源,令公私營醫院病人都得到檢測和跟進,料可以減少病人因病情惡化而增加的醫療負擔。
其他國家已把「按效果付費」應用於醫療服務項目,值得港府、金融界和社福界一起探索。澳洲中介機構MaRS Centre於去年以支援長期病患推行「按效果收費」,獲得10個投資者支持,作為創效投資(Impact Investing);以色列去年也進行社會融資,冀援助長期病人的需要。
應該重視效益多於產出
政府現時批出的社會福利項目,以「產出為本」作指標較多,無法說明所提供的服務對社會或受惠人所產生的真正成效。據現行安老服務,有關護理安老院、護養院、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長者住宿暫託服務等,以「產出為本」為指標有100個;而以「效益為本」的指標數目較少,只有37個。
以產出為本,只交代如參與人數、服務工時等數字;如以效益為本,則可具體得知參與者所取得的轉變和成果。
香港急症室每每擠得水洩不通。社企「老友所醫」是一個醫療共享平台,透過資訊科技,為長者配對適時及費用相宜的醫療服務。現時為老人院舍長者提供醫生上門診症,又免費為病人視像覆診。該項服務除了減省院舍陪診員的負荷,坐輪椅的院友也免卻了舟車勞頓。
創辦人馮治本醫生說,「老友所醫」的外展醫療服務可減低長者使用急症室19%,緊急入院求醫個案減22%,留院日數減43%,視像遙距醫療服務也令長者召援救護車到急症室求診的個案減少10%。
截至2017年9月,該服務共提供3,000次服務(包括注射疫苗等),其中1,600次診症,一年來為公立醫院節省450萬元,可見能降低政府的醫療成本。
現時該項目只服務於70間私營院舍,如能配合資源,可以擴大至上門為獨居老人、公營安老院院友或其他志願組織長者服務。
本質是提升長者幸福感
隨着社會老齡化,有關長者醫療及社福服務的開支勢必增加。類似「老友所醫」的社企或志願組織一片熱心,可是礙於資源無法大力發揮。因此,政府應以創新思維,考慮採取「按效果付費」機制,及早應對老齡化的醫療開支難題。政府可針對老齡服務提出項目供投資人投入資金,由社企或志願人士實踐,如果成功,投資人得到獎賞,政府的醫療負擔也減少;如果不成功,則由投資者承擔損失,也令政府投入沉重的醫療資源得以分擔風險。
這種創新金融,其實最早源於英國由民間團體「社會金融」(Social Finance, UK)向政府提交這金融創新建議。2010年該中介機構安排7.6億美元以解決累犯問題,獲得10個投資者支持。全球至今已實踐約90個社會融資項目,不少就青少年失業、累犯問題作有效解決,減少問題惡化。可以預料,如果項目策劃得宜,「按效果付費」機制,將增添社企及志願組織投入安老服務的活力。
總的來說,老齡化問題愈趨嚴重,預防勝於治療,這不只是減輕財政府財政的議題,而是從根本上去看,要提升長者的健康,增強他們生活的幸福感。香港長者雖然在世界長壽排名首位,但是患抑鬱嚴重,約六分之一長者有明顯病徵。我們須加快建設一個合適的機制,令長者身體好、心情好,心康體健,過着一個有尊嚴而健康的盛齡生活。
原載《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刊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