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確診案例 釋除公眾疑惑

第6波疫情蠢蠢欲動,全城議論紛紛。然而,筆者相信若然政府能夠更精準地把確診案例細分和處理的話,就算第6波一旦爆發,普羅大眾都會了解到政府已把它適當地控制着,避免民心不安。

新冠病毒確診數目連日過千,儘管政府發言人在記者會中所匯報的資訊都是事實,但筆者認為他們的解釋末能消除市民的憂慮。老百姓,包括筆者的意願很簡單,只希望生活盡快回復正常,但政府只報道每天的疫情的總數目,實在作用不大。

報道硬數字  是無補於事

在記者招待會中的政府發言人都是醫學專家,例如來自衞生防護中心、醫院管理局等機構的醫生。由於他們的科學家背景,在會中報告硬數字(hard figures),筆者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硬數字只會令市民更加忐忑不安,擔心第5波疫情隨時反彈。

因此,政府需要做的是好好向市民解釋,新一輪變種病毒株(Omicron BA.2.12.1)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並且描述政府所採取的控制疫情措施,以釋除市民的疑慮。僅靠硬數字完全無補於事。

以上周五(6月16日)為例,全港新增1014宗確診個案,其中379宗經核酸檢測確診,另外635宗為經覆核的快速檢測陽性呈報個案。單看這些數字,一般老百姓都會戰戰兢兢,不敢離家外出。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影響,上周末蘭桂坊的酒吧生意與上上周相比大相逕庭。由此可見,政府的抗疫政策效果有限,私人、商界活動都未能回復正常,影響社會民生及經濟,而且看來似乎還沒完沒了。

政府採用二分法來報道確診數目過於簡化,很容易使市民誤解。(亞新社)
政府採用二分法來報道確診數目過於簡化,很容易使市民誤解。(亞新社)

加強配合  公眾期望

第5波疫情剛開始時,筆者於3月6日《星島日報》撰寫〈快測包不能取代核酸檢測〉一文,文章就政府把快速自動抗原檢測及核酸檢測確診案例數目合併報道的做法提出意見,指出這種做法使當時的確診數字瞬間大幅度飊升,由年初時幾例升至當時幾萬例。疫情突然之間大規模爆發,社會大眾無不人心惶惶。就此筆者建議政府把兩者分開報道,文章刊登不久,不謀而合地政府便將筆者部分建議採納,沿用至今。

另外,筆者在文章中亦指出,確診案例並不是有和無(零和一)那麽簡單,政府採用二分法(Dichotomy)來報道確診數目過於簡化,很容易使市民誤解,以為疫情每況愈下,政府防疫抗疫不力,但這與事實不符。實際上,政府的做法使用多時,而並沒有太大改善,因此社會大眾持續憂慮的心情是難以避免的。

有見及此,筆者認為政府宜加強與公眾期望的配合(Expectation Alignment),設法合理地減輕市民的憂慮。就此,筆者建議政府將確診個案因應它的嚴重性進行分類,並清晰解釋局方如何處理每一類確診案例。例如以下是筆者從一般用家角度而假設的簡單四分法:

一、極高風險:確診者出現明顯症狀,需要入院接受治療;
二、高風險:確診者出現輕微症状,與家人同住,共享洗手間,需要被強制隔離;
三、低風險:獨居確診者出現輕微症状,需強制家居隔離;及
四、極低風險:無症狀確診者,需家居隔離。

讓市民精準評估染疫風險

筆者並沒有修讀過醫科,以上分類標準純屬假設。但不論採用的是什麽條件,任務的目標是減輕市民對硬數字的疑惑,讓市民在出行前可更準確地作風險評估。在這基礎之上,政府發言人可以在記招中,報道每一級的相關個案數目,讓市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政府抗疫工作的效能,也可以使他們自己科學化地判斷,離家外出活動時所面對的風險。

最後,第6波疫情蠢蠢欲動,全城議論紛紛。然而,筆者相信若然政府能夠更精準地把確診案例細分和處理的話,就算第6波一旦爆發,普羅大眾都會了解到政府已把它適當地控制着,避免民心不安。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