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嘉勤倡造地雙策略:新巿鎮模式改造棕地 東大嶼填海三大好處

「明日大嶼」願景推出後受到多番討論。規劃署前署長、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教授指出發展香港土地沒有速成的特效藥,包括發展棕地,填海是另外一個必然選項,只有科學規劃才能保障各方利益。

香港多年來受土地供應不足所困擾,住宅單位供不應求,落後於人口及住戶數目的增長。規劃署前署長、香港規劃師學會前會長凌嘉勤教授倡議,以新巿鎮方式發展棕地,並以高容量的基建去支撐新發展區。此外,又贊同東大嶼填海計劃,有利香港長遠發展。

2018年9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宣布計劃發展大嶼山,名為「明日大嶼」願景。此舉引來多番經濟和環境爭議,計劃被指是「工程大白象」和破壞中部水域的自然生態、改造棕地已能滿足該計劃聲稱的土地需求。

規劃署前署長、香港規劃師學會前會長凌嘉勤教授亦曾建議政府發展「東大嶼都會」,他在接受本社專訪時指出,「明日大嶼」計劃並非一氣呵成的計劃,與發展棕地同屬社會長遠規劃的大方向,蘊含多種發展的可能及應付未來香港的需求。此事需要客觀地運用數據討論,而非單指「香港目前不需要土地」便擱置規劃。

開發棕地屬長遠規劃

凌教授認為香港土地發展需要兩個長遠策略,包括以新市鎮模式改造棕地和在維多利亞港以外大規模填海。政府無法在短期內個別發展零散的棕地,因為棕地附近沒有大型基建支撐新增人口的生活需要和獨立規劃會浪費土地資源。而且,現時不少市民在棕地居住和工作,政府在遷移這些經濟活動時必然遭反對,追討賠償過程會很漫長。

另外,香港政府並非沒有發展棕地。環顧新界現時有數個重要的發展方案,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元朗南等地都是大規模改造棕地的例子。這些正正是以新市鎮模式發展,將可提升土地的效率。這些土地將會成為未來20至30年香港的人口增長動力。

他指出,在新界北的新巿鎮、蓮塘口岸/香園圍口岸附近一帶有很多棕地,面積大約200公頃棕地,可以透過新巿鎮發展模式去改變。

雖然新界北部房屋發展確保了香港未來的人口增長,可是由於香港服務業不斷發展,市場力量將現有的職位分布集中在維港兩岸,令市民需要花大量時間通勤,情況十分不理想。凌教授分析,在新界北部和東大嶼需要預留經濟用地,以迎合將來大灣區大量的經濟需求。相信許多公司亦願意在那裏建立工作點,繼而便能創造更多職位,進而達到「職住平衡」,即平衡職位分布和居住人口分布。

新界梧桐河一帶棕地已被規劃為新市鎮。(Wikimedia Commons)
新界梧桐河一帶棕地已被規劃為新市鎮。(Wikimedia Commons)

明日大嶼提升港經濟容量

他續指,「明日大嶼」對應第二個策略需要,即大規模填海,與其早年提出的「東大嶼都會」理念大同小異。在相對不損害海洋生態的情況下,在大嶼山東北水域填海不單可以提供土地發展房屋,更可以建立第三個核心商務區,紓緩現時中環用地緊張問題,讓香港可以容納更多經濟活動。

除此以外,「明日大嶼」將加強香港國際機場和港珠澳大橋口岸現時薄弱的交通連接能力,市民無需再繞一個大圈才能往返這些交通設施和香港島的核心商業區。就像年內落成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一樣,「明日大嶼」將為市民提供與其他發展區更好的交通連接,也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凌教授續指,他在任署長時在洪水橋預留了許多經濟用地及興建接駁鐵路用地,因為他預視內地前海會不斷發展,將來必然希望與香港金融更緊密地接軌,而洪水橋正正可成為新的核心商貿區、與內地連接的機會窗口。雖然沒有人可以準確預視未來是否需要鐵路云云,但規劃正需要處理將來長遠不確定因素,為將來提供多一個選擇,或者可以令香港經濟達致更均衡的發展。

凌教授指發展洪水橋正是用低成本方法為未來預留發展機會。(Wikimedia Commons)
凌教授指發展洪水橋正是用低成本方法為未來預留發展機會。(Wikimedia Commons)

利用科學達致共識共贏

凌教授認為,「明日大嶼」這類長遠投資必須要分期,因為整個項目需時20餘年,將來會面對什麼社會、環境、工程問題和整個項目可以提供多少種發展可能仍待我們尋找答案。而且政府也不是規劃「建造一塊大餅」,而是建造數個毗鄰的人工島。如果發展到一定階段,政府規劃時發現無需要繼續建造,即可擱置興建其他島嶼。再者,及早規劃則港府無需以金錢換取時間,可利用10至15年填海讓泥沙自己慢慢沉澱,更可壓低填海成本。凌教授重申,規劃需要客觀的研究和數據分析。

對他而言,反對比讚成聲音多,這是規劃師要面對一個永恒的困局。可是,不能因此而不做或不嘗試理解反對的聲音。他覺得,規劃的結果必須是共識和共贏的。因此,規劃方案必須客觀及盡量科學,以達致保護環境、合理補償居民等等,不可偏幫發展商或者其他持份者,從香港整體利益角度着手規劃。

但這是急不來的,我們不可以脫離制度工作、非平衡地發展香港土地。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是沒有速成的特效藥。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