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的體驗

記得小時候,也會喜歡拿着冰塊,放進口裏,感受那份冰涼的感受。小孩子愛玩冰,無論是學生或我家孩子,也是這樣的。但把冰一直放在手上,那麼認真去覺察那感受,還是第一次。

小一家長聚會中,班導師邀請大家把手伸出來,從老師手中接過一塊冰塊,喜歡的可以拿兩塊,放在兩隻手上。然後,請大家安靜地坐着,留意自己如何和冰塊共處,共處的時間是五分鐘。

我雖不是小一家長,但我也未嘗過拿冰塊放在手上五分鐘的滋味,故決定一試。冰塊放在手上,然後調整坐姿,合上雙眼,把注意力集中到手上,冰塊直接接觸的皮膚,感覺冰塊帶給我的感受。頭幾秒鐘,感覺是濕和冷,未幾,便感到一陣赤痛,隨着時間過去,赤痛的感覺愈來愈大。赤痛之外,也帶來一點點刺痛,記得小時候,也會喜歡拿着冰塊,放進口裏,感受那份冰涼的感受。小孩子愛玩冰,無論是學生或我家孩子,也是這樣的。但把冰一直放在手上,那麼認真去覺察那感受,還是第一次。

大家拿到冰塊以後,立即進入安靜的狀態,讓我能以平靜的心情,去覺察自己的感受。平常的五分鐘,很快便過去了,但當天帶着赤痛的感受時,感覺那五分鐘,卻又像是過了很長很長時間,心裏不期然會有一種想法,希望五分鐘快點過去,希望老師能早點打響鐘聲,拿走冰塊,以紓緩那痛楚。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感受與我類似,或許會有人,靜悄悄地,用雙手交替托着那小小的冰塊,以減輕手上的赤痛感受,籍以減輕那令人不舒服的感覺。而我,經歷過內觀觀息法的學習,我嘗試讓那冰塊,一直躺在我手上最原初的位置,不去移動它分毫,讓各種感受都能出現,以平等心去觀察其中的變化,而感受確實會變化,會轉變。我留意赤痛的感受,是會增加,會加劇到刺痛,刺痛的感受很快便消去了,痛的感受也慢慢離去,最後我感覺到冰在手上融化,赤痛變成濕冷,痛的感覺走了,留下相對舒服的感受,也就能接受冰在手上的存在,甚至我以為冰已完全融化掉了。其實,五分鐘後,打開眼睛,冰也只是融了一半。

孩子做了令大人生氣的事,不就和冰塊拿上手時,應對赤痛感的方式,相類似嗎?

這個體驗,和教育有何關連?

同日,冰塊體驗過後,有家長分享孩子在自然學校倒瀉水的事。孩子回家分享此事,表示老師當時沒有指責他,只是陪伴他去拿地拖,把地板抹乾淨便可。媽媽分享自己知道此事的感受,是感恩老師沒有怪責不小心犯錯的兒子,反而讓她立即向兒子自首,表示過去媽媽也曾因此類事情而責罵兒子。

這又讓我想起另一件事,多用途室放了一個用來發洩情緒的吹氣不倒翁,有幾個三年級孩子入內玩,玩得興奮時,未得老師允許下,便把多用途室內的枱椅,也一併拿來玩,拿去做秘密基地。玩完了,也就作鳥獸散,沒有把玩過的物件歸位。老師發現了,請同學要回去負責,搬好東西,放回原位。同學的反應如何?沒有人願意去做,而且其中有二人已放學回家,餘下的同學也就更不願負責了。於是有錯的,都推到那走了的二人,一副「唔關我事」的臉孔,推卸責任,兩手一攤不願做。那怎麼辦?我想,不少老師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態度,必然會被激怒,想必忍不住罵人,或長篇理論一番,務必要孩子認錯負責。

小孩子打破東西或許是小事,但犯錯犯規的事,也真的是常有的事,小孩子用他童真的心思,去領略世界,看見有趣的東西,隨意拿來把玩,承擔責任,還不是很懂,更不一定會呢!我想,孩子做了令大人生氣的事,不就和冰塊拿上手時,應對赤痛感的方式,相類似嗎?

孩子犯錯讓人生氣也好,冰塊赤痛感也好,我們總是習慣盡快拿走那令人不舒服的感受,卻錯過了留心觀察內心變化的機會。於是,很容易對孩子動怒,每次孩子犯錯都動怒的自己,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會生氣?自己在生什麼氣?生氣時的感受是什麼?」

冰的體驗讓我明白到,一時的痛楚是會過去的,當我用平等心去看待痛楚,觀察感受的變化時,痛楚沒有立即消失,同樣也沒有持續。但是心境的變化卻是存在,平等心讓我沒有對赤痛感升起負面情緒,我能以平靜的心情,持續觀察。若我能以平等心看待孩子的行為問題,對於無禮的說話或態度,我也能以平靜的心情來應對,自然不會輕易動怒,以至罵人了,於是便能好好和孩子對話。當孩子被平等心對待,他們通常都會以正面的方式回應,此時,孩子也較能承擔責任。當孩子常常被平等對待,終有一天,也會成長進步的。

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