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開大學(下稱公大)於2019年迎來創校30周年,不但是大學的一個歷史時刻,也為香港高等教育刻劃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牌。公大校長黃玉山教授表示,大學30年校慶極具意義。公開大學一直發揮其獨特的角色,與香港一同發展、成長,因應社會的需求開辦不同的課程,不但見證了社會幾許變遷,更為無數有志之士提供進修及學習的機會。對推動香港各行各業專業化發展,以及助香港成功轉型為知識型經濟社會,公大可謂貢獻良多。
因時制宜 突破求變
上世紀80年代末,針對大學學額不足、中學畢業生升學無門的情況,政府決定成立「香港公開進修學院」(香港公開大學前身),為在職人士另闢進修途徑,推出靈活彈性的學習模式,開創香港遙距教育的先河。「當時香港的教育遠遠落後於社會發展的步伐,全港只有兩間大學,公大的成立正好為70、80年代的中學畢業生,提供了進修的機會。」黃玉山教授說,大學因應當時社會環境,專注開辦遙距兼讀制課程,配合大多數在職人士的需要。
其後,為回應政府高等教育的政策,公開大學於2001年開辦全日制課程,並於2007年加入「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與其他資助大學一同招收全日制學生。黃玉山教授指出,公開大學不但因應社會需求而擴展授課模式,課程涵蓋的範疇亦日趨多元化,致力與時代接軌。「政府於2009年提出推動發展檢測和認證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等『六大優勢產業』,大學當時即以實際行動積極回應,除了拓展原有的護理學及創意藝術課程,亦開辦檢測和認證等一系列新學士學位,為相關行業培訓專才。」黃教授說。
回應市場趨勢 培訓各界專才
刻下,面對高齡化社會,公大將進一步拓展健康護理教育課程,培訓更多護理專才。黃玉山校長透露,隨着新大樓──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將於2020年落成,大學計劃開辦更多健康護理相關的課程:「大學現正籌備物理治療(榮譽)理學士等新課程,並考慮引入全港首個脊醫博士課程,希望為本港的醫療護理發展作出貢獻。」
由此可見,公大課程緊扣時代回應市場需求,大學近年亦針對市場最新發展趨勢,開拓了不同範疇的新課程,例如金融科技及創新、運動及康樂管理、酒店及可持續旅遊管理、環球市場及供應鏈、運動及電競運動管理、高齡社會與服務研究等等,幫助學生抓住機遇,裝備他們開展事業。
黃校長亦提到,上述不少課程已獲納入政府的「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修讀課程的每名合資格學生每年可獲4至7萬多港元資助。「政府推行SSSDP計劃的目標在於為有殷切人力資源需求的特定行業培育人才,而我們的課程正好對應相關需求。在2019/20學年,公大共有12個課程獲計劃支持,總資助學額為1150個,佔受資助學額近四成,成為受資助學額最多的自資院校,足證公大作為高等教育學府,在香港社會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實用課程裝備學生 國際視野與專業知識並重
除了配合社會發展需求之外,公開大學的課程亦以專業實用為本。黃玉山教授稱︰「不同的大學各有其定位及優勢,而我們作為一所教學型大學,課程設計著重專業、實用,務求讓學生在畢業時具備職場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公開大學亦十分著重為學生營造豐富全面的學習經歷,培育他們成為兼具國際視野及專業知識的新世代人才,以應對未來挑戰。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學術)關清平教授表示,以公大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為例,學院於2018/19學年正式在其開辦的所有全日制面授本科生課程中,加入一個新課程元素──Global Immersion Programme。學生將在一、二年級學習外語,旨在提升他們的文化認知,及至大學三、四年級,會到海外合作夥伴大學修讀商業管理相關的課程,並有機會參觀企業,與業界人士接觸及交流,認識外國文化,擴闊眼界,培養國際視野。」
此外,大學亦有與海外大學及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學術及文化交流機會,如與英國華威大學合辦「英語及文化浸沉課程」,讓教育及語文學院的學生在全英語的環境中上課,參與工作坊及文化教育遊,大大提升他們對學習英文的興趣。
政府財政支援 有利長足發展
勵精圖治30載,公大在而立之年已演變成一所全面的綜合性大學,提供多元化的應用及專業導向課程。公大現有五所教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院、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教育及語文學院、護理及健康學院及科技學院,以不同的學習模式開辦約220個課程,為接近2萬名學生提供全日制、兼讀制的研究生及本科生課程。
雖然香港的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激烈,但公大作為政府創立的法定大學卻以自負盈虧方式運作多年,而且財政穩健,乃同儕中的典範。黃玉山教授稱,公大若然能得到政府更大的支持,深信將可以在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獲公帑資助的教資會院校與自資院校都是教育下一代、為社會培育多元人才而成立,在此前設下,為何前者可享政府穩定的財政支援,而後者則需艱苦經營?我認為自資院校不等於不需要政府的支持,如政府能加強對相關院校的資助,將可確保高等教育界別持續及均衡發展,亦能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升學選擇。」
黃教授建議政府可考慮對自資院校提供適度的直接津貼,助院校優化教學設施,提升課程素質。「香港辦學成本相當高,在毫無政府津貼的情況下是難以健康成長的,這也是『教育不公平』的一種具體表現。如政府能對自資院校提供合適的資助,例如根據學生名額對院校提供財政津貼,相信可以支持院校進一步改進辦學條件,最終得益的始終都是香港。」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