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是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世界各地政府相繼推出鴻圖大計,爭相成為人工智能大國。歐美多國早於去年已公報其人工智能發展藍圖,今年七月及十月中國及阿聯酋亦不敢怠慢,分别推出同類政策。阿聯酋更破天荒地委任全球第一位人工智能部長(Ministe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専責規劃、促進及監督國家在這領域的發展。
機器沒有人類感情判斷
沙特阿拉伯也不甘示弱,於10月25日在「未來投資大會」(Future Investment Initiative, FII)中授予女性「類人機器人」(humanoid)蘇菲亞(Sophia)市民的身分,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享有國民待遇並具備人工智能的機器人。筆者認為沙特此舉只是一場「秀」,目的無非是以此吸引環球媒體的目光而已。現時人工智能技術還未達到製造普通機器人的水平,因此全面「機器(AI)代人」的世界仍然停留在科幻小説的橋段中。雖然近年「阿法狗」(AlphaGo)、「屈臣」(Watson)等超級人工智能系統的表現全球觸目,但仍只是為圍棋及問答遊戲而設的專案系統,沒有通用功能。鐵證如山,最近在有研究報告指出「阿法狗」的智力商數(IQ)只是47.28分,還比不上一位六歳小童的IQ (55.5分)呢。
究竟蘇菲亞能夠代替人嗎?至少阿聯酋政府相信這是可能的,不過有權利必有義務,作為沙特國民,蘇菲亞應該如其他國民一樣,有承擔社會義務工作的責任。如果她被傳召擔當義務陪審員時,這名人工智能國民又能否恰當地平衡情、理、法三者以作出無私的判斷嗎?若然她被徵召入伍,荷槍實彈上戰場時,遇到手無寸鐵的敵人,又會否以人道理由違抗指令不開槍嗎?人類感情豐富,處事亂中有序,各有個性,並非機器及程式可以模仿的。
監督人工智能刻不容緩
最近,有人工智能哲學家提出另類觀點,認為「機器代人」易如反掌。他們的論點環繞着「人」的定義。人工智能鼻袓阿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於上世紀50年代制定「圖靈測試」(Turing test)來判斷人工智能系統的功能。測試要求在人機隔牆對話的情境中,若然人無法識别對方是非人類的話,那台機器便成功通過人工智能測試。不過人工智能哲學家指出人類智能良莠不齊,不是所有人都擁有「阿法狗」的超級腦袋,在現實世界中智商偏低、反應遲鈍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圖靈測試的目標是分別超級機器人而非普通機器人,不能完全反映現實情況。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論機器人未來能否代替人類,不論機器人是超級聰明或愚蠢,它們肯定是把鋭利的「雙刃劍」。有見及此,歐美多國政府及業界機構自2016年紛紛提出人工智能公共政策建議,包括推動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責任法律、倫理準則、監督機制等方面,確保人類能受惠於人工智能之餘,亦能杜絶人工智能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