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了敦煌遊歷學習7天,所得所感,難以言盡。敦煌探索,位於西北的玉門關與陽關,當是重點之一。其間,遇到風沙大作,對來自海南一隅的香港來客,既驚亦喜,大漠黄沙,視野消失,寸草不生,耳聞目睹,念天地之悠悠。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之鑿空,唐代玄奘求佛法取西經求生命之奮進,大使大師能來回九死之地,什麼叫艱苦卓絕,現場看玉門關、陽關,當有更大的體悟。
唐人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維亦有膾炙人口的《陽關三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大的風沙,蓋不了史地、史迹,兩關開通於西漢,一直到宋代,這裏忙碌喧囂千年以上,都是我國古代交通的要道,歷史上的陸上絲綢之路,就是從兩關開始,要再向西挺進的,就要步入最困難、最艱險的征途,人禍難擋,天命黄沙,戈壁更難測。
歷史播種 情感愫生複雜
今天的兩關,仍可見殘留的烽火哨站。歷史積澱,想在哨站高處遠眺,在無名的寂寥中,戰時迎送無數九死一生的軍旅戍卒;玉帛年代,見證了不知多少的駱駝商隊,當然也有尋找更高境界、要往西方淨土學佛傳佛之士。知易行難。兩關位置有異,卻生命同感,都成為思鄉愁苦、出征送別,但卻又有戰勝回歸、學道得經返回的心靈喜悅,歷史播種,情感愫生複雜。
說敦煌之學,是自成體系,中國、印度、希臘及伊斯蘭的四大文化,都能匯聚敦煌,互相發明,世界獨有。而玉門關及陽關兩地就是敦煌文化足印的見證者。今天國家大政策的發展,再將一帶一路送上征程,提出生命共同體,無疑是給敦煌難得的契機,當設想唐代人,置身敦煌,當與有榮焉。歷史不如煙,有迹可尋,筆者深信,敦煌的前世今生,守住敦煌的兩關猶在,絲路必定再生。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