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之根本,實源於國史教育」這是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十多年前說的話。憑着這句話,國史教育中心成立短短一年多,已舉辦過多項推廣中國歷史的活動,最新舉行的,便是剛於12月8日舉行的「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暨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頒獎禮2019」。
治史要堅持「無徵不信,孤證不立」
何漢權校長「脫稿」致辭,指出頒獎禮原定11月17日在港大黃麗松講堂舉行,但由於近期的社會事件影響,無法在原定地點舉行,加上借場無期,遂安排在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舉行。
錢穆先生有云:「凡一國之民當對國史有基本認識並存溫情與敬意。」何校長也呼籲歷史愛好者要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情濃」,研習歷史,須重視全面證據,「無徵不信,孤證不立」,才能以理服人。
在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頒獎禮環節,初級組一等獎由張沛松紀念中學中三級的吳錦雯奪得,作品題為〈看百善之首「孝」在中國歷史上的演變〉;高級組一等獎獲得者為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的李海桐,作品題為〈論文化大革命對當代知識分子思想的影響〉。
得獎人:領袖重蹈覆轍 史家有責提醒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的得獎人,分別為來自聖公會曾肇添中學的張瑋宗(現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一年級生)和來自聖保羅書院的周正賢(現為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一年級生)。
張宗瑋認為,研習歷史可使人明辨是非。「大數據時代資訊發達,同時也造成不少以訛傳訛,以假亂真的情況。從習史中學到的求真批判精神,是立足於現今社會的必備條件。」
周正賢則認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史者要從歷史中總結歷史規律,無疑是困難重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甚至斷言:「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但也必須嘗試,歷史上成功的政治家,如毛澤東、邱吉爾等,都明白以史為鑑的道理。一旦施政或管治者重蹈覆轍,或曲解歷史強行套入現實時,習史者有責任提醒他們。
梁萃行:踏上習史之路 意外亦是恩寵
嶺南大學歷史系主任、國史敎育中心(香港)顧問梁萃行教授應邀作主題演講〈習史之旅〉。他首先透露自己第一本英文學術著作《中國古代的史學政治》(The Politics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a)出版的消息,並表示正在準備中譯本。此書原稿為他在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學系修讀時的博士論文,成書過程漫長,令他想起學習歷史的悠悠歲月。
梁教授坦言,少年時從未想過以治史為業,是完成中二學業那年,因為舉家移民到了美國,人在異鄉,處於一個文化陌生的環境,突然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從此不能自已。儘管大學主修數學和經濟,畢業後還是報讀了哈佛大學的東亞研究碩士班,爾後又繼續在哈佛修讀博士課程,並決心以治史為業。《中國古代的史學政治》論述西周到秦漢的史學與政治,是梁教授習史20年的階段性成果。
他最後總結:「讀史不只是借古鑒今,不認識歷史,就如失憶,對於自己的文化身份,周圍環境、世界狀況,都不可能透徹了解。多年前踏上這個習史之旅,是意外,亦是恩惠。」
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女士、年度贊助人郭媛平女士、商業電台主席新聞及公共事務副總監張秀雲女士等出席了頒獎禮。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