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和台灣的朋友電話拜年,彼此都祝願「兩岸和平」,雖然似乎是每年「例行」的祝語,但回望過去一年台海風風雨雨,「兩岸和平」四個字實在彌足珍貴。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發表的2021年報告《預防優先次序調查》,首次將台海危機列為「全球潛在衝突中最高級別」。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日前表示,當今全球政治軍事衝突風險最高的地方在台灣。在這些歐美學者心目中,目前台海和平的局面,就像一個弱不禁風的病人,隨時會倒下。不過,今年的台海已不是去年的台海,局勢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我有一種感覺,為了兩岸長久和平,該來的終歸要來。
中國打壓,美國撐腰
過去一年多,是近40年來兩岸關係最惡劣、兩岸局勢最令人擔心的一個時期,台灣方面,蔡英文為拯救自己的選情,公開、高調插手香港「修例風波」,不遺餘力將「一國兩制」妖魔化,更公開為香港黑暴逃犯提供庇護,徹底和大陸撕破臉。另一方面,美國特朗普當局為抑制打壓中國,三管齊下狂打「台灣牌」,一是瘋狂賣武器給台灣,不到兩年內9次對台售武;二是推出並通過《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等法例,突破中美三個公報的原則;三是派高官到訪台灣,為民進黨當局打氣。此外,美國軍艦更多次到南海、台海進行耀武航行,在去年美國大選前夕,美國和國際輿論不少人擔心不擇手段的特朗普為挽救選情會不惜鋌而走險,在台海或南海製造「十月驚奇」,幸好最終只是虛驚一場。
台灣有人認為,過去一年是「台獨」的難得機遇,大陸則有人認為,去年是武統的最佳時機。但無論如何這一頁已經翻篇,台海依然在那裏。
踏入2021年,世界局勢已是另一番光景,最重要的變化是,拜登上台後,美國對華政策回歸理性,中美關係出現緩和跡象,白宮發言人和美國國務院都公開表明繼續支持一個中國的立場。拜登表明他的治國重點,首務是抗疫、振興經濟和修補社會撕裂推動團結,他將中國視為高度競爭對手,但中美不衝突,強調在氣候等問題上會與中國合作。拜登等於宣布,中美在台海發生擦槍走火的警報已經解除。兩岸朝野也都明白,至少今年內,美國應該不會在台海搞事。
中國出手,台美接招
對於台北當局某些熱切盼望中美衝突升級、以趁機實現「台獨」夢想的政治人物來說,既對特朗普的鷹派政府下台感到無奈和失落,亦對拜登的對華政策深感失望。蔡英文在春節前少有地向對岸人民拜年:「祝福對岸人民新春安康,也希望促成兩岸和平穩定」,而在幾個月前,面對40年來首名訪台的華府高官克拉奇,蔡英文躊躇滿志說,台灣已經準備好,「有決心踏出關鍵一步」,就差沒有把話挑明。蔡英文語調的前後變化,不僅因為過節,更因為時勢,畢竟她比賴清德、蘇貞昌之輩更加清醒。
但是,台海和平的陰霾仍在。特朗普在任時簽署的《台灣旅行法》等法例依然有效,無論是共和黨執政或是民主黨上台,華府打「台灣牌」的國策不會改變,只是手法有所不同,美國國會一些反華政客更不會放過任何玩「台灣牌」的機會,而台北當局也會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教育,深耕「台獨」土壤之餘,亦埋下台海衝突的火種。要確保台海長久和平,唯有實現兩岸統一。
去年10月中共五中全會公報提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指推進兩岸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已經成為中共全黨的一項任務。當然這不可能是今年之內可以完成,所謂任重道遠,但也不會是遙遙無期。不少觀察家留意到,五中全會提「祖國統一」而非「祖國和平統一」,是留一手。
如果說過去一兩年是特朗普和蔡英文頻頻出招,我的預感是今年開始可能要換大陸露兩手。所謂風水輪流轉,今年是牛年,牛轉乾坤,北京如何「推進」兩岸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台北當局方面如何接招,是堅持不變應萬變,還是面對現實知所進退?而自稱繼承國父孫中山道統的在野黨中國國民黨恐怕也無法迴避,是放棄初心徹底本土化,還是重拾黨魂浴火重生?這些應該是今年兩岸關係的重要觀察點。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