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麥凱鈞醫生(下文稱Calvin),憑藉着才華橫溢的精湛醫術,年紀輕輕已經成為腦外科的副顧問醫生,是香港醫學界的青年棟樑之一。出身於小康之家的Calvin從小便名列前茅,他憑着自身的努力及自創的溫習方法在中學會考中脫穎而出,得到了一張奪目的人生入場劵,不但成了十優狀元,更成為首批拔尖入讀港大醫學院的尖子之一。「成功」過後,Calvin在良師的帶領下,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猛人」,從而發現了自己的渺小。自此,Calvin決定要多接觸這個世界,多認識不同領域的人,多體驗這個多姿多采的世界,希望成為一個更全面、更「貼地」的人。在別人眼中,Calvin是個高高在上的尖子,然而他也有碰壁的時候,在經歷過挫折後,讓Calvin更加認識自己和現實,立志成為一位醫德、醫術兼備的好醫生。
兒時看醫生,長大當醫生
Calvin出身於小康之家,父親是位「打工仔」,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Calvin的父母開始在社會打拼時,香港的經濟不景氣,是個講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年代。出身於這個年代的父母,不想下一代捱窮、捱苦,自然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力栽培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Calvin的父母也不例外,希望兒子能夠努力讀書,出人頭地,成為專業人士。兒時的Calvin,沒想太多,只管盡好學生的本份,努力讀書。至於為何會萌生起當醫生的念頭,Calvin則笑言也許是兒時經常生病,因看得醫生多而覺得當醫生是個不錯的選擇。因此,當他拿着漂亮的成績單選科時,也就順理成章選擇了兒時的「理想職業」了。
十優狀元,仍自覺渺小欠「全面」
Calvin從小學開始便就讀傳統名校,要在這個充滿競爭性的環境「生存」,便得有一己之長。中學時期的Calvin已經是校內的尖子,是校內考試榜首的常客,考得最差的一次也就是在拔尖前的一個學期的考試,名次是第三名。Calvin認為公開考試是一場遊戲,要成為這場遊戲的贏家,便要先懂得這場遊戲的規則來玩,方能取勝。Calvin在應考會考前,還沒有什麼拔尖計劃,只是從校內的歷史來看,考頭幾名的師兄,大多能夠拿個十優或九優,為了不破壞「傳統」,他也就努力嘗試考到同樣的佳績。Calvin說自己沒有給自己必定要成為十優狀元的壓力,他之所以選擇應考十科,純粹是考慮到即使自己有一科失手,至少還能拿個九優。
Calvin表示,每當別人得悉他那「十優狀元」的身分後,大多會回應一句:「天才!」,認為他不會明白「凡夫俗子」讀書的艱辛。然而,Calvin坦言自己不是天才,也有不擅長的科目。當不少人選擇放棄自己的弱科而專攻自己擅長的科目時,Calvin選擇的是面對自己的弱點,並努力去克服困難。
應考會考前的Calvin的生活仿佛只有讀書,他坦言,如果眼中只有讀書和考試,這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當他成了十優狀元後,在良師的帶領下,參加了不少學生選舉和獎學金計劃,讓他有機會認識更多「猛人」,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更明白到這個世界除了讀書,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他可以去做、值得他去做。由中六開始,他不再只專注於讀書,積極參加學生會及參加不同類型的學生選舉,開始接觸書本以外的世界。後來進大學後,在應付繁忙的課業的同時,亦不忘作具貢獻社會、幫助別人的事情,例如籌備teach the teacher的計劃:帶一班大學生往山區學校,優化當地的教學質素。直到今天已成副顧問醫生的他,在工作方面亦會多作一點份外事,長守醫院,多關心病人。工餘時,Calvin亦不忘多接觸不同領域的人士,多認識在自己專業範疇外的人事物,以免自己閉門造車,與世隔絕,過份「離地」。
尖子也「肥佬」,感恩遇「挫折」
中學時期名列芽茅的十優尖子,在成醫之路上終嘗失敗的滋味。在尖子雲集的醫學院內,十優狀元也有滑鐵盧的時候。要成為一位專科醫生,不單止要努力,更要盡力。一直以來,Calvin的考試路皆十分順暢,即使於進大學後需要兼顧籌辦活動而少了時間溫習,成績亦一直維持中上的水平,他的人生字典並沒有出現過「肥佬」兩個字。然而,長期卓越的成績令這位尖子建立了更高的自信,讓他不小心「輕敵」起來:在一次的專科考試中,錯誤估計了形勢,在滿懷信心的情況下只作了八成的準備便去應考,最終換來了人生第一個「肥佬」。雖然這令他失落了好一陣子,但Clavin卻十分感恩這次挫折成為讓自己時刻警醒的經歷。嘗過失敗以後,Calvin更懂得凡事必需作120分的準備,讓自己即使在考核過程中因緊張而令表現打折,也能達標。Calvin認為醫生是一份不容有失職業,這次的經歷也正好讓他反思他應作更好的準備,成為一位時刻保持高度專業和謹慎的醫生。
奮進再啟航,「恐龍」狀元成仁醫
Calvin笑言自己是個過了氣的「恐龍」狀元,因為在現今考DSE的年代,已經不會再有什麼十優狀元了。Calvin認為當年拿到十優無疑是令他可以踏進醫學界的踏腳石,但是用過這顆石後,便不應總是回想當年勇,而是要向前看,找下一個目標努力奮進,毅然啟航。Calvin認為有更多的事情比起「賺大錢」重要,因此他才決定留守公立醫院擔任醫生,服務市民。Calvin認為當醫生並不只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使命。他的同事常笑他傻,常留守醫院都不下班,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然而,於Calvin而言,即使工資是固定的,他還是會多作一些額外的工作,特別是去關心病人。他認為當醫生的,除了醫治病人外,還可以多關心他們、愛他們,而這一切都是取決於自己的價值。也許,正正是Calvin這份無私的愛、不計較得失的心才會讓他當上最年輕的副顧問醫生之一吧!
對年輕人的寄語
Calvin認為年輕人的目光要放遠一點,不要被網絡的速食文化所影響,不要怕吃虧。讀書年代的Calvin「博覽群書」自我尋找答案及縮窄溫習範圍,面對「不明白」會有求真的精神以及不恥下問的心,絕不輕言放棄,最終他成了公開考試的大嬴家。今天的Calvin,也是因為不怕吃虧,盡好本分之餘還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多做一點,成為醫學界的新力軍。
也許,在別人眼中的他已經很成功,但他依然不敢怠慢:在工作時,會善用自己有的空間和能力去學東西,去想如何才能令自己進步;在工餘時,則會找緊時間去增值自己。除此之外,Calvin積極認識不同領域的人,聽他們的人生故事,在聆聽的過程中用耳朵去經歷別人的人生,從中接收在他生活或工作圈內鮮能得知的資訊。
在現今煩囂浮躁的社會中,Calvin樸素沉實、謙虛進取的品質顯得難能可貴。他努力增值自己,力求進步的同時,更不以利字當頭,積極認識醫學界以外的世界,為的便是要成為一個更貼地、更了解社會需要的人,在他的能力範圍內幫助更多人。
Calvin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為自己的人生作好準備,多認識這個世界,不要鼠目寸光,只着重眼前對自己有短期利益的事。Calvin默默堅守「少計較,多學習」、「勝不驕,敗不餒」的信念,一直憑着努力和堅毅的心去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成為醫生後的Calvin依舊抓緊自己的做人宗旨,以積極堅毅的態度,以高尚的人格在他的範疇用愛和專業去幫助別人。他的「身教」比起的他的「成功」更加奪目,絕對是一眾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
嘉賓介紹
麥凱鈞醫生現任伊利沙伯醫院腦外科副顧問醫生,2001年會考十優理科狀元。Calvin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喇沙書院及香港大學醫學院,更是首批拔尖進大學修讀醫科的尖子之一。從小到大,Calvin一旦定下目標,便會努力為目標而奮鬥。Calvin自小對數學深感興趣,於小學時已被選為香港數學代表隊的隊長,參加國際數學比賽﹔中學時期更奪得在台灣舉行的「第一屆青少年數學國際城市邀請賽」金獎和「香港數學奧林匹克比賽」的冠軍。到了面對公開考試的時期,他又憑着堅毅不屈的心,考獲十優的佳績。到Calvin成了醫生,依然不改凡事盡力做到最好的心態,於2008至2014年間數獲香港神經外科學會(HKNS)最佳論文及口頭報告獎,更於2015年成為現時最年輕的副顧問醫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