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內銀公布首季業績,相比以往,今年較令市場關注的,無疑是中央在加大寬鬆力度及鼓勵貸款後,相關內銀股表現,包括盈利、貸款增長及撥備情況等等。據外界統計,內銀首季撥備前經營溢利,其實有不俗增長,按年升16%,較去年第四季增12%確有改善。可是到埋尾淨利潤增幅,雖遠較去年第四季有進步,但僅升6%,當然是撥備增加。內銀平均在首季撥備升41%,較去年第四季27%升幅明顯多,大型銀行中,中國銀行(03988)撥備漲76%,個別中小型銀行更加倍升。
首季急升隱藏下半年危機
撥備蠶食盈利,在貸款急升下是可以理解。多家銀行首季平均貸款多11%,貸款餘額共8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3個月多了逾3.5萬億元。如貸款增長是催谷首季盈利主因的話,按照多家內銀說法,部分似乎在頭3個月已去得太盡:如按內地媒體引述交通銀行(03328)說法,其全年新貸規模料為3800億元,但首季貸款餘額已多了超過2100億元,換言之是相當於全年預算的五成有多,農業銀行(01288)情況亦大致一樣。
另一個關注當然是不良貸款,並非不良比率,因在貸款量上升下,比率數字上已完全可以被拉低。從數字看,多家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共1.3萬億元,按季增逾300億元,表現上多了逾3萬多億元新批貸款,而不良貸款僅增加數百億元,何其穩健。但眾所周知,真正形成不良貸款最少牽涉有關貸款被拖欠約60至90日,換句話說,首季貸款急升根本是未有反映資產素質表現。所以,如果部分銀行首季貸款增長已見頂,而稍後不良貸款問題又開始形成的話,內銀股下半年並未一如外界所想像般樂觀。
公布首季營收後,銀保監主席郭樹清主動透露,將落實全面放寬外資於內地商業銀行持股上限限制。相比十幾年前,好懷疑內銀對外資吸引力還有多少?近幾年很多外國金融機構都僅流於控制成本及補充資本,會否願意多向中資銀行持股,當買個朋友?如認為可透過增加持股,就可以有更加大涉足內地金融市場的機會,過去十年情況告之,是一廂情願也。相比外資機構,投資者對內銀其實很簡單,不怕悶的話,從來就是便宜抵買,但對於專業投資者,量度內銀股涉及太多把尺,標準及需要留意的事宜年年不盡相同,有懷疑但沒有實現,之後卻仍然未能釋懷,你說應該怎麼辦?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