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銀的催化

自多年前4萬億元刺激經濟,引發出信貸氾濫等後遺症後,投資者及分析界對內銀最初抱着發掘問題心態去查找業績數字問題。

內地媒體統計內銀包括工商銀行(01398)、建設銀行(00939)及郵儲銀行(01658)等六大行,去年共賺逾1.0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平均每日共賺近30億元。但這都是一堆數字。無疑過萬億元很多,隨時僅相當於全年新增貸款總額不足一成。

自多年前4萬億元刺激經濟,引發出信貸氾濫等後遺症後,投資者及分析界對內銀最初抱着發掘問題心態去查找業績數字問題,一年又一年,但總是沒有太多嚇人發現。說到底,如不良貸款率是個重點,只要貸款額不斷打高,分母效應下,整個比率就會被拉低。今年內地對信貸投放大增,市場關注不良貸款率向上,但似乎發生的機會實在有限。首先如前所述,貸款額加大,有助拉低整體不良貸款率。其次貸款用於企業再融資的話,前期潛在問題貸款變相就獲得短暫處理了。

內銀盈利增長背後

上市內銀盈利增長,基本上大致相同,去年幾大銀行盈利平均升4%至5%,內銀盈利變動為何清一色幾乎一樣,因市場及客戶單一,貸款多少、利息成本高低很多有窗口指導,相比下反而中小銀行較有彈性。若經濟改善,令資產素質問題紓緩,今年內銀關注點仍是息差。內銀老總部分承認有壓力,部分樂觀,或多或少要配合政策要加大中小微企貸款比重有關,換句話說,銀行收取相關企業利息費用高與低,頗影響息差表現。

過去兩年,或因內地樓市貸款需求,銀行零售貸款佔比不斷提升,部分已升至逾四成。其中建行、交通銀行(03328)、中國銀行(03988)及招商銀行(03968)在零售類貸款獲取的利息較企業類貸款高;如建行平均利息較中行高約20點子,交行及招行零售類貸款平均利息分別超過5厘及6厘。多間內銀在零售類收取的平均利息介乎4.3至6.03厘,企業貸款平均利息回報幾乎劃一介乎4.3至4.5厘。問題來了,如中小企貸款利息較高,零售類貸款需求繼續的話,當然息差會升,否則面對壓力在所難免,當然這是同時假設存款利息成本是沒有太大變動。稍後公布第一季數字,會較之全年業績更為有趣了。

有留意的話,內銀去年大多提升撥備覆蓋率,為資產素質處理問題有更大緩衝。老實對內銀盈利是不應有大期望,但過度憂慮的預期10年內都未有兌現,憑行業平均4至5厘派息,帳面值低於一倍,分析界其實可以試圖將內銀包裝成為債券投資看待,在渴求利息回報的市場環境下,這或者是內銀一股意外的上升催化劑。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