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營銷為一項長期投資,難以只進行一兩次便達到明顯成績;因某些內容早已存在,營銷的成本支出便隱藏在其他支出當中。這些因素往往成為管理層對「內容營銷」認識不足,甚至為之卻步的理由。
以下六大點,乃從投資收益角度,介紹如何量度「內容營銷」的終極優勢;足以讓市務人員說服管理層認識「內容營銷」如何為企業提供各種回報!
一、開發客戶的黃金機會
推銷電話及派發宣傳單張等傳統營銷方式,雖然仍然在市場大行其道,可是這些僅是單向宣傳,絕少能獲得客戶資料。相反,「內容營銷」透過內容項目吸引受眾,讀者在下載某類教學電子書之前,或閱讀某內容項目後,願登記個人資料,從此獲得授權,以網絡追蹤工具分析他們閱讀習慣的興趣。
客戶消費行為及其他資料乃透過「內容營銷」發布後取得,準確性高,並易於管理。再者,「內容營銷」媒介多元,接觸面自然更廣泛,受眾資料更加齊備。
二、線上線下皆有「線索」
「內容營銷」主要是以社交網絡作為主要媒介,透過網絡追蹤工具,例如 Google Analytics 監察由內容項目轉至付費頁面的瀏覽量,成為「內容營銷」轉化成營業額的根據。至於線下的產品銷售,企業則可鼓勵完成交易後,詢問消費者從何處獲知產品的相關訊息。讀者可能接觸過內容項目後,沒有在網上選購。結合某讀者線上、下的資料,便能夠計算由「內容營銷」對整體銷售所作出的貢獻。
三、追蹤成效並無困難
「內容營銷」的數據,可由網上追蹤系統檢查,進行準確監察。比較「內容營銷」的成本和其轉換的實質銷售額,從而量化「內容營銷」的成效,量度投資回報率。企業可以按照這個指標,對比其他現行方法,再決定是否改變「內容營銷」策略或增減其次數。
四、有效分配資源避爭議
不同企業的「內容營銷」成本有異,有的會要求員工身兼數職,同時處理企業內社交媒體和網誌等媒介;亦有企業會特地設立五臟俱全的內容團隊,招聘編輯、撰稿員及項目經理等職位。
無論企業預算是大是小,「內容營銷」所涉及的招聘、營銷、公關策略和研究等成本,應該由各相關部門共同承擔。倘進行合理的預算分配,有助釐清「內容營銷」部分的真正費用,從而計算清晰的投資收益(Return on Investment)。
五、延伸為企業重要資產
內容項目並非「用完即棄」的營銷產品。由於內容項目與產品掛鈎,企業可以這些資源向員工進行產品教育,不但能讓他們更熟悉自己推銷的產品,並應用於推銷顧客的過程中增加說服力。
而系統化的內容項目,也能夠整合企業資料系統的一部分,成為重要的資料來源。相對從調研機構,直接購買昂貴的市場分析報告,「內容營銷」損耗的成本更少,又貼近企業所需。
六、非量化指標更具威力
當然,「內容營銷」不只有助提升企業營業額,同時也能強化品牌形象、與受眾間的交流及正面知名度,這些因素難以具有清晰的量度準則,卻是必不可少的營銷效果。例如,早前向讀者介紹過的美國網上銀行 Mint,單單透過名人網誌,建立了金融業的權威,並於短短九年間吸引了1,700萬用戶(請參考〈1700萬讀者營造網上銀行〉)。
除了以上原因,讀者也可以利用不少數據支持我的觀點,例如美國營銷學院(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e)定期發布的內容營銷行業數據,以及我過去提及的多個營銷案例。各位正摩拳擦掌的營銷人員,你準備好展開內容營銷的旅程了嗎?
原文刊於《信報》,題為〈內容營銷六大終極優勢〉,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Pixabay/CC0)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