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摩憧憬,大字標題外資抄底建倉,內地市場一片期盼之際,近期的信貸市場環境,卻是完全兩回事。一方面,企業債與財政部債券之間的息差進一步擴闊,而同一時間,內地的違約掉期CDS也正在上升。
今年以來,最少已有17隻債券違約,涉近150億元人民幣,單以違約宗數計,數字較去年上半年為多。值得留意是,主要官媒近期都相繼發表評論,形容違約屬新常態,一切風險可控,似乎在現時環境下,仍有決心將拖延已久、並不符合信貸素質標準的企業,讓它們接受市場機制的裁決,在可控環境下違約。
債券違約足以影響市場
老實說,打從四、五年前開始,內地已多次強調,違約是新常態,市場既要接受亦毋須過分憂慮,但最後總會出現微妙變化。觀乎近期情況,違約的連鎖影響,僅僅是逐步浮上水面而已,如果稍為對整個市場產生更大牽連,硬打賭當局政策隨時會有所調整。
由於市場複雜,而且中間涉及很多高息產品,因此內地企業債違約,絕非是債仔及債主之間的事情那麼簡單,因當中涉及廣大投資者。內地很多貨幣及債券基金,理財產品及網上平台的盛行,相關產品的滲透是相當之高。內地媒體粗略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市場最少有144隻債券基金錄得下跌,當中逾20隻年內淨值跌幅超過半成,部分組合有涉及違約債券的基金,價值更跌了逾四成。市場從來是一個放大器,基於新資管要求、及對網上平台監管,很多都要被逼減持風險較高的企業債,正值違約潮出現之下,某程度上只會導致沽壓加劇。
事實上,不論在岸及離岸市場,中資企業債近兩星期曾經出現過沽壓,信貸評級具備「AA」級別的企業債,以5年期為例所需的息率動輒要7厘。更甚是,受到外圍環境的一併影響,區內多宗企債集資,需求都相當之一般,據報有部分甚至要被迫擱置。如果單以內地在岸市場為例,信用債券的新增發行量,一星期內就大幅減少逾800億元。
單憑A股市場及整體指數的表現,委實看不出市場有什麼重大負面問題,頂多只會說成為資金入市意慾減少,遇上跌市時,常見解釋每每是搬出「去槓桿」三個字。但其實,正當全球債息近日趨升之際,內地10年債券利率卻持續有所回落,或多或少已反映有資金反而流入了長債,跟外圍情況背馳。但以前年內地一次企業債券潮為止,財政部債券是同樣會受到牽連的;以10年期債券為例,當年更可以在短短兩個月內息率升了約20點子。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