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擔心中國經濟向下,並把今年中央經濟增長下限目標定於只有6%而大做文章,意義其實不大。首先,有增長比沒有增長好,更何況所謂6%至6.5%,其實定義上已被視為一個中高單位數字了。其次在內地上有政策、之下有國有商業銀行,然後可以透過一批視為國家經濟機器的央企去推動經濟保底,數字上的經濟達標從來問題不大。再者,要達致小康經濟目標,這是一個中央最高級別的目標,今年好、明年也好,外界早就指出經濟平均就要有平均6.3%增長。
主動解釋增市場信心
早前,李克強在年度中外記者會上的發言及回應經濟問題,不能否定是令市場更具信心。明顯就業是中國政府最重視的問題、以及決定政策要考慮的元素,李克強一句,經濟不會滑出目標範圍,為的是要顧及就業。似有巧合的是,國家統計局最新失業率數字,2月已升至5.3%,雖較官方變相容許的上限5.5%為低,惟數字已較去年12月數字升0.3個百分點。失業率向上,民間很多指標更認為實際失業率遠高於官方數字,總理反過來更列舉全國畢業生及農民工人數,基本上就是為就業問題預警,亦變相令到今年保增長的目標與決定,變得更一言九鼎了。
2008年,中國搞了個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推動經濟,造成信貸氾濫,後遺症太多。11年後的今日,外媒算過單是增值稅規模有2萬億元、鐵路開支8000億元、道路及水路建議預算多用1.8萬億元,將三項視為之刺激經濟的話,其實合共有4.6萬億元,比當年更加多。公平而言,搞活經濟涉及銀碼未必愈多就愈產生負面影響,當中涉及過程與方式才是重點。當年是全信貸推動型去大搞建設,是百分百用官方信貸及投資催谷出來的增長,至於今年,至少減稅是先惠及企業,技術上是靠民間釋放動力。當然,如果假設很多企業其實是處於收支不平衡、以至虧損狀況,減稅與否其實已沒有意義了。
相比之前個別部委強調一個信字,及主力駁斥外界質疑,李克強令市場滿意的,並非是刺激經濟政策本身內容,而是解釋得令外界心悅誠服。最明顯不過是他主動提出,2萬億元減稅計劃,但赤字率上調0.2%僅涉及不足4000億元,再從他的答案大可咀嚼,政府除要節省開支外,靠的是動用財政基金、及要央企多派息。既然增長目標必達,而且有利可圖的央企要多派息,基本上等同向市場發出一個Long Call吧。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刊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