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香港單車隊,香港劍擊隊成功地利用主場之利, 創造出在亞洲劍擊錦標賽中歷來最佳的兩銀六銅總獎牌數目,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未能染指金牌,如果以金牌為首的獎牌排行次序, 今屆排名可能不及上屆張家朗在男子花劍個人賽取得一面金牌來得高 。但得獎項目的闊度也展示了香港劍擊隊, 尤其是年輕一輩的運動員的整體實力。
香港劍擊隊之可以走到今天, 其中重要關鍵跟1981年成立的銀禧體育中心有密切關係。 自銀禧體育中心成立,劍擊已經成為中心的重點項目之一, 在馬會的資助下,劍擊隊從英國請來有分量的教練, 並進行有系統的訓練。踏入上世紀90年代, 香港派出由銀禧體育中心培訓的劍擊隊成員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11 屆亞運會,其中男子花劍團體比賽中,憑着盧滿堂、李忠民、 鄧廣豪、黃贊、伍星耀等人的出色發揮, 為香港劍擊隊在亞運會上取下首面獎牌(銅牌)。 而當時運動員都是以業餘訓練為主,能夠取得這面銅牌, 實在不簡單。
積極訓練 再接再厲
當我在1998年加入體院的時候,絕大部分運動員,包括劍擊隊, 仍然是業餘訓練為主。以劍擊隊為例, 他們在下班後才趕往體院訓練,快則6時許, 慢則7時至8時才能趕到劍擊館, 晚上練到10時多甚至超過11時才離開, 像這樣的訓練模式當然很辛苦,而且難以上強度,因為休息不夠, 體力難以恢復,疲勞積累太深便容易受傷。
經1998年曼谷亞運會後因未能取得獎牌, 所以當時的總教練王銳基同意積極推行全職訓練, 雖然起初只有少數運動員參加,如黃金球、周梓淇等, 但這股全職訓練的風氣就是造就今天年輕一輩劍手在國際賽成績不斷 進步和突破所依賴的良好訓練氣氛和環境。 盼望這支劍擊隊能夠在2020東京奧運會發熱發光。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