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經歷劇烈震盪之後,資金出面奔跑,在短時間內大舉沽售,轉投所謂的安全資產,結果連續兩星期股、債市場都出現大舉贖回,投資者只持現金。
即使市場不明朗因素未完,但投資者一定不會長期持有現金,因為毫無利率回報的貨幣,以及中央銀行只會更寬鬆不會再收緊的政策立場下,只要完成在動盪市況期間的流動性頭寸應付,全球銀紙貶值潮會是相當之壯觀。
尋求利息回報仍然會是市場回復相對平靜之後的投資主題。可是,令問題變得複雜在於,全球資產管理組合中,債券從來是主導,沒有利率的環境,但別無可取情況下,一批定息基金經理下一步的操作玩法,反而值得關注。
區內市場仍然是相對有利息回報的市場,但觀乎印尼及南韓市場等等,近年或很早之前,已成為外資勝地,但市場一旦好像早前的大調整,太多外資持貨佔比愈多,到頭來卻是最危險。
於是乎,內地債市近日再被營造為相當安全的市場。一方面,外資於在岸債券市場的參與佔比其實相當之細。另外,愈來愈多國際指數將內地債券納入其中,帶動了更多資金流入。自從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去年將中國債券包括在內之後,外界粗略統計,經債券通流入的資金已經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
在港上市內房企業 債券違約絕無僅有
至於相比回報而言,同樣是主權債券,即使信貸評級有別,唯內地財政部10年國債,較同年期美債息差,一度接近兩厘的近10年最闊,回報誘因之外,肯定近期市場表現對不少投資者來說,原來愈是封閉或相對未全面開放的市場,某程度上是最安全。
相比內地國債,離岸市場高息內房債其實更有趣。從回報而言,大部分動輒6厘以上,負債比率就驚人,但對於在港上市的內房企業而言,債券違約卻是絕無僅有。
或者多年的經驗,但凡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除非本身背景出了問題,否則總會最後關頭獲打救。但對於投資者來說,最大問題除有關市場的流通量之外,就是從來擔心總有一日違約,而卻沒有參考指標。要內地企業債券更獲垂青,似乎真正要樹立好幾次違約的例子,因為投資者的憂慮一日不實現,更多憂慮就只會繼續醞釀。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