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銀行按揭的平靜假象

影子銀行之為影子,在於監管者對其了解不深,掌握的數據有限也無權要求更多。

根據金管局《住宅按揭統計調查》自2009年的數據,每月批出新樓宇貸款的數字和宗數皆穩定,分別在每月300億元和8,000宗附近徘徊。同期,樓價上升超過100%,發展商亦陸續有新盤推出。兩件事似乎有點矛盾!原來金管局這個調查,對象只包括其管轄範圍內的「認可機構」(持牌銀行、有限制牌照銀行和接受存款公司),不包括範圍以外財務公司之類的影子銀行。

這邊廂,影子銀行樓按做得興旺;那邊廂,傳統銀行按揭生意慘淡。看傳統銀行的數據,風平浪靜,金管局的政策似乎相當奏效,成功為熾熱的樓市降溫;看不清楚的影子銀行,從傳統銀行吸納生意,不知道隱藏著甚麼高危按揭,或會隨時爆出甚麼災難來。

當然了,金管局不是掩耳盜鈴,只是權力有限,對「認可機構」可以有八大輪的嚴格管制,對「持牌放債人」卻是束手無策,只能間接干預。例如最近實行的政策,限制影子銀行從傳統銀行獲得資金,以阻撓資金湧到影子銀行去。只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財力豐厚的發展商大可供應資金給財務公司,甚至利用上市地位集資做按揭,完全繞過傳統銀行。

影子銀行/傳統銀行

關鍵的問題,是監管將按揭生意「大挪移」是好是壞?更準確的問法,是現有的監管程度是否有效率(efficient),是太多還是太少?這個問題複雜,要看影子銀行與傳統銀行的關係有多密切,也要看影子銀行實際上借錢有幾鬆手,風險有幾高。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是平均槓桿比率愈高,每當可作為抵押品的樓價有變動,隨之而來消費、投資的波幅會愈大。

另一筆要算的帳,是買家被拒諸門外或要到影子銀行捱貴息的損失。這些牽涉數據搜集和理論模型,相信金管局的專家們已作研究探討。

影子銀行之為影子,在於監管者對其了解不深,掌握的數據有限也無權要求更多。金管局擔憂皆因被蒙在鼓裡。且假設金管局有權獲取更多資訊,假設以今時今日的技術(雖然香港的金融科技仍相當落後)可準確量度影子銀行的貸款行為。一切活動看得清清楚楚,有關的風險會否因而降低?也許會,只是「知識就是權力」,知得更多的金管局那會放過監管擴大規模的機會?將「持牌放債人」一併監管,金管局的權力更上層樓,按揭生意走到灰色或非法的地方去。到時置業門檻和成本大升,樓市一潭死水,不會是理想的結果。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