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讀中學的時候,有時同學會問你:「你食過夜粥未呀?」食夜粥,即代表有沒有學過功夫。上世紀60至70年代,李小龍把功夫帶到美國,並且透過他參與的電視劇《青蜂俠》和《盲人追兇》而廣受注意。到了70年代初他回港主演功夫電影,再把功夫推向世界,亦為電影界製造了武打片的熱潮。
體能是重要因素
李小龍的電影也改變了過往香港一些武打片的風格。以往的武打電影,無論古裝、民初裝或時裝,在打鬥過程中,雙方都要對打一輪才能分出勝負,而且在拳拳到肉的搏鬥下,雙方都沒有太大的受傷,就像有打不死的銅皮鐵骨。但李小龍的電影中,他兩三下功夫便把對手擊倒,當觀眾見到這個場面,即時反應是:「有冇咁快呀!咁勁?」有這個反應是因為一直以來,我們看的電影,都沒有那麼清脆利落的打鬥場面,一時間也難以適應。
事實上,現實的搏擊或打鬥,如果真的被對方的拳頭擊中頭部或要害,便會即時倒地,如果打中面部,也必然會皮破血流,因為人始終是血肉之軀,跟電影的打鬥場面有很大的分別。
食夜粥,目的是練武強身和自衛,因此,一般人都相信,食過夜粥,便代表打得,打得即是有搏鬥能力。那是否任何一種武術都打得?哪種武術最打得?
以上的問題在本月初曾經成為武術界和傳媒討論的焦點。事由內地擅長格鬥的徐曉冬在今年4月的一場比賽中以20秒把太極宗師魏雷擊倒後引發廣泛討論,其中質疑太極是否不堪一擊。這個風波仍未完全平息。其實,武術也是運動的一種,也不能脫離運動科學和訓練的原理,換言之,要打得,無論哪種武術,都要針對對打的要求來進行練習,不同武術比賽有不同的規則。除技術外,體能是戰勝的重要因素。千萬不要被武俠小說誤導,以為年紀老邁、長滿白髮和白鬚的才是高人。
原刊於《文匯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