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育寧:國企要創新才能生存 應善用大灣區機遇

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表示,未來華潤願意開放更多的業務領域,帶領香港的年輕人到大灣區工作、學習、生活及創業,為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

編按: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博士早前出席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中華大講堂」以「四十年涅槃和崛起──中國國有企業的做強做大之路」為題,詳細講述了中國「財富500強企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方向,成為全球領先企業的戰略選擇,以及華潤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思路。以下為他的演講內容摘要:

不久前,我的好朋友國企領導人寧高寧在清華大學也做了一個國企改革發展的演講,系統闡述了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歷程,並對未來做了展望。他講得很好,很全面。今天我想換一個角度,讓大家看看中國國有企業如何在40年的改革開放中涅槃和崛起的。

改革開放40年是波瀾壯闊的40年,正好貫穿我的留學和職業生涯。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啟大門的時候,我剛好21歲。1982年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隨後遠赴英國留學,1988年學成後獲得布魯諾爾大學海洋工程力學博士,並繼續一段博士後研究工作後回國。從當年的一介書生,到今天的兩間世界500強國企負責人。

國企是中國經濟的歷史性財富

國企是中國經濟的歷史性財富,國有企業更是非常寶貴及值得承傳歷史財富,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包括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等都是國企的成就。

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且帶來了根本性的經濟結構變化。國有企業亦有重大改變。我不認同國企、民企、私企這些名稱,現在已經能看到當今中國「看不見的手」發揮的作用愈來愈大,中國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在這樣的前提下,國企和民企都應該是同等的市場競爭主體。

我認為今天在「依法治國」原則下,中國企業不需要貼上國有、民營、私營、外資這樣的標籤。而應該逐步淡化企業的所有制分類。只要這樣才能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真正做到所有企業都處於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之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毋須過慮內地經濟續放緩

自1978年中國政府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成就中國企業及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蹟,同時亦開啟人類工業史上第四次全球產業大轉移,為中國經濟起飛和中國企業登上「財富全球500強」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催生了中國的世界500強企業及領導者地位。中國經濟規模從1978年的3679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8年的90萬億元人民幣,增幅為245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多年超過30%。

雖然中國經濟增長2011年跌穿10%之後,一直下跌,市場一直擔心中國會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或出現「經濟衰退」,但我覺得實際情況不需要過分擔心,現時中國經濟處於中速增長,經濟總量龐大,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7.9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萬億美元,等同印尼去年整體經濟規模。

2018年,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和福建等省市,人均生產總值(GDP)達1.2萬美元,經濟超過中等收入門檻,因此我不擔心出現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經濟正在從規模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長期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短板,要透過創新創業、消費升級,為經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目前國家多項經濟政策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等,都是為了國家高質量發展出台,這些規劃為企業帶來了大量發展機會。一直以來,招商局及華潤都是根據國家經濟政策大原則,先後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最近幾年華潤從價值創造到經濟質量都有了顯著的進步,但距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要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目前國家需要解決的是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例如地區不平衡,東北地區面對人口淨流出,居民到南方就業;西部地區不夠發達;供給側不平衡,高端消費品供應不足,居民到海外把上萬億的商品帶回國內,因此,解決不平衡還有巨大商機。

傅育寧表示,中國經濟增長自2011年跌穿雙位數後持續放緩,估計今年首季持續放緩,但毋須過分擔心出現經濟衰退。
傅育寧表示,中國經濟增長自2011年跌穿雙位數後持續放緩,估計今年首季持續放緩,但毋須過分擔心出現經濟衰退。

得趨勢者得天下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第四次全球產業大轉移趨生中國企業上榜「財富全球500強」。而過去四次產業大轉移都是從要素價格較高的地區向相對較低的地區,而且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先行,但隨着人工智能AI和機械人發展快速進入各產業領域,第五次的產業轉移將有不同景況,很多產業都會帶來顛覆的影響。

中國成功的企業家有什麼特點?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得趨勢者得天下。」中國的舞台很大,全球的舞台更大,只要大家放眼世界、與時俱進,就能把握住屬於我們的時代和機遇,在市場競爭中成為贏家。

從華潤來說,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智能社區中物業管理員工數量減少25%,旗下零售門店也已大量採用了自動收銀服務。

未來製造業或不再向人口紅利的國家遷徙,而是回流到人口結構成熟、但科技和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得趨勢者得天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重大趨勢,結論是什麼?留待大家共同研究。

第五次全球產業大轉移的中國機遇

現時全球已出現第五次產業大轉移的苗頭,中國企業上榜「財富全球500強」的數量,由1989年只有中國銀行一家企業上榜,隨住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榜上有名的中國企業不斷增加,未來上榜企業亦會持續增長,但美國、歐洲和日本等上榜企業的行業結構,已趕及潮流向着高科技產業和生命健康等服務業轉變,但中國2018年包括香港及台灣企業在內上榜企業的120家,僅較美國少6家,但當中55家是金融、零售商貿以及能源礦產行業,由於可見中國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仍有巨大差距。

此外,中國企業儘管規模上已趕上發達國家,但在企業的經營品質方面還有距離。例如在中國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約4.7%,排名第八,遠遠落後於排名第一的加拿大(約9.8%)和第二的美國(約7.7%)。科技創新投入更是中國企業的短板。根據歐盟2017年數據,顯示全球研發百強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比例為10.3%,而中國企業卻只有7.8%,在百強榜單中僅佔七席。又指中國國力及話語權上升、對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但人均生產總值(GDP)仍未步入高收入國家門檻,在環保及市場化改革等方面與高收入國家仍有大差距,但亦代表有發展空間。

國企要創新才能成為全球領先企業

我認為國企要成為全球領先企業,必須順應經濟社會、科技、產業和市場發展的大趨勢,通過不斷創新,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中國目前在晶片、感測器、種子、產業核心技術等方面存在很多短板,對外依賴度很高,嚴重制約了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也使中國在處理國際經濟關係時常常受制於人。而要解決這些問題,答案只有一個:創新。

創新是企業強盛不衰的泉源,不會創新的企業遲早會被市場淘汰。不過承認企業要保持創新並非易事,因為創新需要文化、需要人才和需要資本等等,缺一不可。

圖為出席是次講座嘉賓合照:(左起 )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兼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博士;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
圖為出席是次講座嘉賓合照:(左起 )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兼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博士;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

勉勵年輕人把握大灣區機遇

國家已將粵港澳大灣區建立成世界一流灣區的國家級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同時將被建成深化改革的示範區,未來將以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總動力。大灣區的巨大發展將是粵港澳青年就業和創業的重大機遇。

華為在5G領域已經確立了全球領先優勢,2018年公司以超過5400項專利申請位居世界之首。她的成長史就是一部部大灣區青年的奮鬥史。呼籲港、澳青年應抓住「惠港」、「惠青」政策機遇,在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下施展自己的就業、創業抱負。

大灣區需解決融資難問題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對創新金融不熟悉,亦無創投資本及創投金融市場,與紐約、三藩市及東京等灣區有差異。

大灣區承擔着示範中國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歷史任務,我認為大灣區在巨大優勢和潛力之外,也不乏挑戰,如何解決初創企業融資難問題、推動科技創新,是重中之重。初創企業資產輕、風險大的特性,使其通常很難提供傳統金融需要的有效抵押物或信用評級,這也是其難以從傳統融資管道獲得資金,需要依靠創投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要形成這樣一個市場,需要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

共同參與大灣區發展

雖然大灣區規劃的出台為解決港澳就業、經濟結構和青年發展空間不足等痛點問題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有效的出路,不過我認為,相比之下,大灣區規劃惠港和惠商的目標比較容易做到;而惠青,即解決港澳青年人上升通道不足的問題,則要困難得多,更需要駐港澳國企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付出努力。

目前華潤旗下的地產、消費品、燃氣、水泥、醫藥、醫療、電力等多個業務均已在大灣區落地生根,我邀請香港商界,尤其是青年一代攜手合作,為把大灣區發展成為具有全球領先地位的創新樞紐、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和消費市場貢獻力量。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