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自行分配學位」今周(9月25至29日)交表,近年多了家長問孩子做「大仔」好嗎?即是適齡學童遲一年才入小一。以報讀2018-2019年度入讀小一為例,2012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 可參加政府小一統籌派位。2012年年頭出生的大仔,比年尾出生的「細仔」大一年之多。有些大仔更是2011年出生的,差距一年多。
其中一個多了家長想孩子做大仔的原因,是現在部分家長覺得小學課程深澀,小一要學習小二的書本,每天要花幾小時做功課和溫習至深夜,每周更有測驗默書,學業壓力大。「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有些家長乾脆遲一年才讓孩子入學。大仔在德智體群美等各方面,多了幾個月至一年時間發展, 應付繁重的學習就較容易。
同樣是一年差距,幼稚園生的一年,比小學生的一年,認知和社會性發展差距更大。所以有專家認為在幼稚園最好也是做大仔。家長想孩子在各方面表現較好,也有家長認為一些幼稚園的課程實在太深!
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
究竟做大仔是否好些?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 The Nation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發表最新報告,多倫多大學 E. Dhuey等幾位學者對社會經濟背景相似的學生,進行了一項大型追蹤研究, 發現大仔比細仔,在整個求學階段至大學,各方面表現都較佳,入大學比率也較高。而細仔較大機會在青少年時犯案。
這項研究當然是看普遍情況,發現做大仔較好,但個別孩子的差異還是存在的。有些細仔表現也很好, 他們的「心理年齡」和能力高於「生理年齡」。例如筆者和好幾個同學,當年都是早一年入學,可幸各方面發展都不錯。現在再沒有早一年入學的孩子了,大家只考慮個別孩子是否需要做大仔,家長和教師的觀察和判斷孩子心理年齡的能力就十分重要。
在蒙特梭利學校及外國一些學校的混齡班,就沒有這個大仔細仔的問題。例如三至六歲的孩子會混在一起學習,由於蒙特梭利獨特的教學方法,是在群體中做個別教學,教師可按個別程度來教學。孩子之間也會互相學習,細仔模仿大仔,大仔做小老師教細仔,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由細仔到大仔的階段。
曾經有一個內向的孩子,一歲開始來到幼兒班,努力工作,但不願意參與團體活動,喜歡坐在一旁觀看, 三歲開始入幼稚園也是如此。老師仔細觀察到,他其實一直有留意團體活動,只是未準備好全身投入。老師從各方面判斷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 深信他在混齡班中,有一天會融入群體。果然,四歲那年開學,他主動引導三歲的新生學習,繼而發起小組活動,並一同參加團體活動!他已經準備好自己,有自信做小老師, 愈來愈自信的他,和同齡孩子也多了很多社交互動!
老師尊重孩子,不強迫不催谷他參與團體活動,孩子就按自己的發展步伐融入群體,正常孩子自自然然就會如此,這是人的天性。另外,美國一項追縱研究又發現,蒙特梭利孩子在自理、認知、學術、社交和情緒各方面的能力,比同生理年齡的孩子都較好,做細仔也不一定有問題。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