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無疑是個國際市場,亦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市場一部分了。多年來,內地企業佔去股市市值極大比重,恒指、國指等同於一個指數,或者內地根本毋須要設立國際板,事關港股已變愈來愈像國際板的A股了。
新加坡交易所高層去年向外力銷當地股市集資平台,曾經形容新加坡沒有中國作為後盾,是新加坡股市的賣點,既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但現實看來,基於一個市場的組成,以及好與壞,靠的始終是投資者帶來的資金和企業數目及品種選擇的話,新加坡股市仍然要注定輸給香港。
港股在本港沒有絕對話事權
港股從來不是由本港有絕對話事權的市場,皆因主導大市的資金來自外來大戶,至於企業供應,現在已百分百要馬首是瞻於內地。大局已成,既定事實難以改變情況下,問題在於本港作為中國國際市場的代理人,如何將這個場管理得更好,更加獲得認可,更惠及國際投資者,這可能是明年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新一份三年計劃需要跟進的事宜。
兩地互聯互通機制所帶來是資金,同股不同權的確立,所帶來的一批中資新經濟企業,後者情況予人失望。的而且確,牛市期間醞釀,熊市臨近落實,新經濟股的引入,間接上製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潛水股。調轉看,這都是相關公司及承銷團的本事,同樣亦是本港市場作為真真正正具備市場功能才能容許的現象,因為市場從來比併說故事能力及履行你情我願的協約。李小加無疑希望將互聯互通機制再發揚光大,而且不限於股票層面,要包括商品、貨幣等等,唯長期靠攏於內地,就一定會更直接,更進一步輸入內地政策風險,在內地經濟及企業盈利下行期間,更加毫無獨立性。
近年,香港要講求政治意識正確,就連恒指公司也跑去搞個大灣區指數。對於交易所而言,考慮到當前環境,要依靠及從中獲得更大空間的話,最簡單直接就是搞些國際投資者有需求、而內地市場無法容納或相對有顧忌的產品。基於A股先後獲兩大國際指數納入,國際大戶有對沖要求,作為一個長期單邊操作的市場,港交所也許應趁機,加快要求內地當局放行在港搞A股期貨,否則的話,讓其他市場繼續開賭,場外市場風險及不確定性更難控制。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