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筆者偕友人到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參加研究會議,活動開始前與鄰座一位外籍學生交談,互相介紹下得知這位學生 Olga Sazhina 來自俄羅斯,正在修讀教大哲學博士課程,主要是研究探討工作年齡人口和扶貧政策。她說:「中國內地十分重視抗貧政策。我想從這方面比較俄羅斯和中國的情況。因為兩國的共產主義背景極為相似。他們可以互相學習,從而改善本身的抗貧行動。」
筆者好奇為何 Olga 會由俄羅斯這個遠方國度來到教大,她分享道:「數年前已着手計劃修讀博士學位課程,莫斯科的教授在世界各地芸芸大學中向我推薦教大(前身為香港教育學院(教院)),其後由教院研究生院院長盧成皆教授率領的博士學生代表於2015年訪問莫斯科,盧教授及教院博士生在俄羅斯教育研究院教育發展策略研究所發表演講,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衡量各方面因素後,最終決定前來教大,在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吳木鑾博士指導下攻讀哲學博士課程。」
立志關注抗貧問題
過去一年,Olga 已在兩個國際會議上分享其研究成果。在「2016國際研究生學術會議暨暑期學校」發表的《Hong Kong Work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 Analytical Review on Practitioners’ Opinions》,主要探討香港社會企業和非牟利組織在扶貧工作上的角色及研究人員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而於「XXIII “Lomonosov”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Students and Young Scientists」發表的《“Social Dialogue” as a For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Olga 提出將「社會對話」視為一種政府與人民間互動的社會管理形式。
Olga於2015年入讀教大前是一位研究員,在母校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作學術研究。在導師 Galina V. Sorina 教授帶領下,她參與了一項隸屬聯邦目標規劃的研究 ── 「知識型經濟之下,高等教育及科學系統中決策過程的模式與層次」,並接受如何進行訪問、組織聚焦小組及撰寫訪談報告等培訓。此外,Olga 亦主動參與另外兩個研究項目,包括科學及教育中心轄下一項關於哲學及方法學設計及決策的研究。教院接到申請後,十分賞識她的學術經驗,還給予獎學金支持她為期三年的抗貧研究。
Olga 亦分享她在俄羅斯的生活和背景。Olga 和她上一輩的人最大的分別,在於她從沒經歷過共產主義統治。她說:「1991年之後,俄羅斯已不再是共產國家了。」。她出生於1988年的莫斯科,唯一面對過的難關是1998年的金融危機。Olga 憶述:「那時父親失業,生活拮据。」
放棄成為商界新星 投身學術鑽研
儘管如此,也無礙 Olga 踏上學術之路。Olga 在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修讀公共關係文學碩士課程期間,曾於2009年在一家通訊社實習,當時根本感受不到今天俄羅斯的言論自由限制。她說:「就一些熱門話題,俄羅斯電視及電台節目均有很多不同的討論,更會訪問持不同看法的利益團體。」Olga 曾立志成為記者,並報道過一群在莫斯科歷史古蹟公園內面臨逼遷的露宿者故事;這段經歷至今仍歷歷在目。不過,受到從事商界工作的父親影響,Olga 於2010年畢業後,進入莫斯科花旗銀行當過短期的分行助理,又在2011年轉往一所汽車零件工廠任公關經理,擔任業務通訊編輯,負責訪問員工並撰寫文章。一年後,她成為一間德國公司的市場及國際貿易經理。
Olga 對商業及學術兩個領域均深感興趣,不過,當她的教授於2014年建議她來港修讀博士課程後,她毅然選擇了學術。Olga 計劃於2018年完成哲學博士課程後晉身學術界,以期成為專門研究社會政策的學者。她解釋道:「我希望了解俄羅斯、中國以及香港的社會運作,尋找最適合這些地方的解決貧窮方案。」
(圖片:香港教育大學)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