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遠騁博士:電力市場應以能源效益為本

「電力市場的綠色未來」論壇之四

「為何要開放電力市場?有競爭就有進步?以我們在電訊市場的經驗,一開放就鬥價,最終減低費用,好像是消費者得益,這情況就是觀念和基本原則,但我相信,如就電力市場的特性和電訊市場比較,其實是很不同的。」
由 goodtalk 主辦,經濟3.0及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的「電力市場的綠色未來」論壇,早前在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 LT7 舉行,幾位嘉賓先後向觀眾分享對於電力市場與環保的看法。本社記者到場聽講,將幾位講者的演講內容重點整理,將連續四天刊登。
整理:蔡文康
以下為余遠騁教授的演講要點整理:
首先說說世界綠色組織的工作,我們是環保團體,很關心電力政策的部分,會做研究,再延伸至氣候變化的部分,以及政策的推動。我們曾於去年跟天文台合辦了講座,談及最新的氣候研究變化報告,我們也請了天文台、大學教授和世界級的專家去分享。
我自己是讀能源經濟學的,我的博士導師是英國政府的電力公司和能源公司監管機構的一個特別經濟顧問,他在歐洲研究市場開放是權威之一,雖然我自己的論文不是專業於市場開放,但在當中會看到很多相關資料。

不應以電訊市場類比

為何要開放電力市場?有競爭就有進步?以我們在電訊市場的經驗,一開放就鬥價,最終減低費用,好像是消費者得益。這情況就是觀念和基本原則,但我相信,如就電力市場的特性和電訊市場比較,實際上是很不同的。
電力市場的成本,當我們由一個供應商轉去另一個供應商,當中牽涉的技術、儀器、安裝、費用相對是高的,所以如果完全用電訊市場的特色去類比電力市場,並不恰當。
從英國例子可見,整個電力市場當初是由政府做很多規管,最後因為經濟原因而開放市場,希望由私人去營運。與香港情況是剛剛相反,香港是兩間電力公司擁有有關資產去發電,政府只是做監管的角色,我們可以看見其實中間有很多挑戰。英國的監管模式頗不同,他們是透過一個與通脹掛勾的方程式,去估計電力公司的回報,希望透過監管來提高電力公司的營運效率。即是說如果電力公司的營運效率愈高,他的回報就會愈大。
香港的電力回報是看電力公司的淨資產值,如果他發電愈多,愈多發電機組,甚至建設更多再生能源的部分,那它的盈利和回報就會更加高。因此兩個地方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計算或監管都頗不同。

電力市場需對症下藥

我常常問大家,如要開放電力市場,最終目的是想達到什麼。如純粹是要減少電費,我想剛才很多學者也分享了外國的經驗中,暫時未有一個很清晰的圖畫。究竟是否開放了市場之後,電價一定會回落?英國的例子,是開頭電價會回落,然後過去幾年累計的電費加幅都已有 40%。工黨選舉的時候也說了,若當選了就凍結電費幾年,來作為選舉口號去吸引選民。
我想大家要很清楚,第一,開放市場需要一些條件,我們是否預備好;第二,如純粹是電價問題,我們要想想有沒有其他方法。過去我們的電費增長是因為天然氣的比例增加,以及天然氣的價格上升。大家知道要環保就要付代價,用天然氣的碳排放比起燒煤相對少,所以現在用多了天然氣,電費就會貴了。
余教授認為,發電的成本效益,是整個供電政策中不能忽視的因素。(灼見名家圖片)
余教授認為,發電的成本效益,是整個供電政策中不能忽視的因素。(灼見名家圖片)

天然氣成本貴是主因

過去的幾年天然氣的價格一直攀升,所以我自己會提出,我們可不可以針對電費增加的因素去做一些工作。美國也做過很多研究,如天然氣的價格升幅很大時,我們或可用一些財務的技巧(如對沖),來鎖定一個天然氣的價格。我們預期未來的價格,就以該價格去鎖定一個合約,讓價格固定在我們期望的範圍,我們才會比較容易知道我們的成本。
現在兩電購買燃料後,是實報實銷的,「左手來,右手去」,買貴了,我們便要承受貴的價錢;買便宜了,我們當然也會有得益。他們在採購燃料中間是沒有利潤的,所以關鍵是在於我們怎樣可以買到一些價格變動波幅相對不大的燃料(特別是天然氣),這就是我們可以思考的部分。透過一些財務的技巧,我們可以控制成本的波動。這不是代表我們一定買到天然氣,這不是賭博,亦不是能夠百分百準確預測,但這部分值得我們思考。
另外我們可想想,除了西氣東輸這個天然氣的供應合約之外,有沒有辦法可以在全球採購一些較便宜的天然氣。近期油價下跌,油價和天然氣的價格掛勾,所以天然氣的價格也相對下降,但接下來的趨勢是怎麼樣?這是我們要考慮的部分。

再生能源成本效益低

另一個因素是關於再生能源、太陽能,我們作為環保團體,是支持再生能源的。不過我們一早覺得不應該在香港大規模去發展太陽能或風能項目。可能你會覺得很奇怪,但其實在成本效益上,付出了數百億,當然有一定的環保效果,但產出的是不成比例的。尤其之前提出過的風力發電場,如果在香港做風力發電,電費的加幅會多一至兩個百分點,這就會回到電費加價的問題。
我們一直說要開放市場,要競爭,希望將電價降低時,但同時太陽能是增加了成本,在這部分我們可怎樣做到環保呢?我認為要多想電力需求管理(demand-side management)。簡單來說,在省電方面,比起其他再生能源,如果我們能做到很多節能的措施,這個成本效益是遠遠比再生能源更加有效,更加值得我們考慮的,這亦是我們一直做得不夠的地方。
如何去大規模節能?我們可以透過樓宇,我們的生活改變、行為改變去做。談談英國例子,英國有過百萬個家庭已安裝智能電錶,讓用戶了解實際數據,以及提供一些統計,透過電子郵件或手機訊息去提醒用戶,如告訴用戶今個夏天開多了冷氣,用量已接近用戶訂下的限額等,讓用戶自行去調整。當然他們可以發展得更成熟,如在用電的高峰期,大家都在烹調食物的時候,直接去提示用戶電價是多少,詢問用戶會否等待高峰期過後才以一個便宜點的電價用電。這些都是透過一些訊息去營造行為改變,避免用電的高峰值一直增加,而要興建新的發電機組。所以能源效益(energy efficiency)方面的工作,是值得香港再作進一步的考慮。
財富階級的分野,會主導家庭的能源使用習慣。(亞新社圖片)
財富階級的分野,會主導家庭的能源使用習慣。(亞新社圖片)

能源貧窮值得關注

最近德國出了一些關於太陽能的研究報告指出,能源貧窮的問題愈來愈嚴重。世界綠色組織是第一個環保組織在香港介紹能源貧窮的問題。其實有很多基層家庭因為經濟的限制,應用的電沒能用到,在夏天酷熱的天氣下,他們很辛苦,不敢開冷氣。我們探訪劏房的居民時,他們睡覺中途要起床關冷氣,因為已比較涼,要省電。
能源貧窮的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在英國的定義是如果你在你的收入中拿一成來付電費、煤氣費,就已經是能源貧窮戶。香港的情況是,最富戶的水電煤費用大約佔其收入的一至兩個百分比;最基層的則是七至八個百分比。
但我們覺得要關注的,就是太陽能或風能這些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我們要用一個更貴的成本去買回的話,會不會是我們沒錢的納稅人或公眾去津貼這些部分。當然,本身安裝再生能源也是要資本的,但是整個成本代價值得理性去考慮。
有學者在珠三角用人造衛星查看過風速及日照時間,發現珠三角有很多地方能產生能源效益較高的再生能源。這裏會不會考慮建立區域性的再生能源供應?香港可不可以是其中一個接受供應的部分呢?我相信這樣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令香港可享用再生能源。

聯營公司有助市場改革

關於整個能源政策,一方面如果純粹是因為電價的問題,我們就要小心處理開放市場的風險。我們不是說完全不考慮開放市場,我們曾經提出過一個模型(model),首先在現時作充分準備,就是廠網分家,意指將現時兩間電力公司的賬目分開,即發電還發電,輸配電還輸配電,去準備將來有一個開放市場的機會。
將來十年的時間,市場有自然的增長,大約會有 10 至 15% 的新需求,那麼是否能夠將 15% 的市場佔有率拿出來給新的供應商?現時的關鍵就是所有的發電設施和資產都是屬於私人營運的兩間電力公司,我們有什麼能力可以令他們減少阻力去開放市場呢?若要加入第三者時,我們會提議以一間輸電公司和兩電合併成一間新的聯營公司,即是說有三個參與者,這樣的震盪可能會減到最微,亦能減低兩電的阻力。
這間聯營公司的回報是可以貼近現時我們提倡的管制計劃協議中的回報。新的得益是什麼呢?在市場慢慢開放的時候,我們會有新的發電商去供應電力。而因為新入場的關係,他們能接受一個比現時的回報率低的百分比。理論上,他們有新技術,效益較高時,他們可以接受一個更低的百分比,那麼整體的消費者就會得益,因為我們整體需要付出的回報是低了的。
一方面,跟很多外國經驗一樣,即輸配電的電網開放給不同的供應者,兩電的利益在某程度上保持了在其中,接着我們可邀請更多供應者。這是一個比較平穩過渡的安排,然後新供應者才能參與市場。對新供應者來說,我們要定好其環保安排、供電穩定性,甚至是當不能達到質量指標時的罰則。我認為這樣亦能鼓勵兩電提高其營運效率,減低成本,希望在香港,能夠發生到一個所謂循序漸進的市場改革。

講者簡介

余遠騁教授,世界綠色組織 (WGO)行政總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局轄下能源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城市大學特約敎授。
系列文章: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