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產

社會學家認為應以教育水平或職位的專業性來衡量中產,因此,即使個人收入不俗,但教育或職業不達到一定的水平亦可不被歸類為中產。

曾俊華幾年前曾公開聲稱「我是中產」,即招來市民批評不明民間苦況,特別是一位年薪高達400萬元的高官又怎可能是中產呢!雖然曾俊華其後解釋,中產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例如他平日都愛看法國電影喝咖啡,生活方式與一般中產家庭沒有太大分別。

究竟市民會否接受前財爺以生活態度來釐定中產呢?筆者不知市民的答案。但非常諷刺,即便學界對中產兩字也沒有一致定義。

主流定義分三類

根據世界著名智庫Brookings Institution對中產定義的研究,市民被釐定為中產是基於以下三大類別之一:第一,經濟資源;第二,教育水平或職業狀況;第三,生活態度和品味。從以上的類別,讀者可以明白到不同的學術領域對中產的定義是有不同的注釋。

經濟學家大多以收入或財富來界定中產。例如,有本地經濟學者以住在自置物業的家庭估算香港中產人士的數量。至於採用收入定義的學者通常以收入分布作為比較。較常用的例子包括:與收入中位數的距離、與貧窮線的距離、收入範圍等。在2013年,智經研究中心曾公布一項中產定義的民意調查報告,發現接近五成的香港市民認為中產個人每月收入應介乎3至6萬元。非常有趣,按11年和16年的《人口統計》報告,屬於以上收入範圍人士只是分別佔工作人口的12.6%和16.6%,反映香港市民對中產收入是有相當高的要求。然而在文獻上,經濟學者所選擇的中產門檻也可以有很大差別,最終產生大量差異的實證結果,難以為中產確立一致的定義。

社會學家則認為應以教育水平或職位的專業性來衡量中產,因此,即使個人收入不俗,但教育或職業不達到一定的水平亦可不被歸類為中產。教育大學教授呂大樂曾長時間研究本地中產階級的特徵,他也認為中產該泛指專業人士、行政人員及經理級的管理人員。根據呂大樂的計算,屬於以上職業的勞工佔總勞動人口約兩至兩成半。

教育也被許多人視為重要的階級地位,原因是教育水平通常與終身收入有頗密切的關係。無奈,特區政府在過去10多年不斷量化專上教育學位,以現時每年有超過七成的中六畢業生能夠參與專上教育,在這情況下,所謂專上學院或大學的學位已沒有以往社會階層的代表性。筆者估計,現時以教育水平來評核中產階級可能需要考慮大學的名氣、主修科甚至是否研究院畢業生等因素了。

最後,哲學和人類學的學者對中產亦存有不同的演繹。這類學者較注重文化水平、生活態度、個人修養等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這亦是曾俊華希望表達的中產階級行為。從較哲學的角度來看,中產是有其獨特的意識形態。此外,不少學者更以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來描述中產階層的品味,例如中產對藝術及文化的參與度是較高的,這亦反映本身的教育水平和修養,絕對不會是一般基層或中下產人士常常出現的特徵。

講了以上三類中產類型,讀者認為自己是中產嗎?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