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為《信報月刊》撰稿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了。承蒙文灼非兄不棄,邀我為其媒體網站灼見名家寫專欄。名家實在不敢當,能夠有一塊自己的小園地塗塗鴉,倒是很好的一件事。謝謝文兄為我提供了這麼一塊園地。
園地有了,總得取個名字吧。想了很久,也用紙列出了不少欄目名稱。交稿日期在即,心目中有幾個題目想寫,但作為開欄之作好像都不太合適。後來靈機一動,不如就把我構思欄目名稱的經過寫出來吧,這個過程既記錄了我的某些心路歷程,也披露了我打算在這塊小園地裏栽種些什麼瓜果的設想,就權當簡短的自我介紹吧。
最後決定採用「西窗燭」作為欄名,是因為我人在美國,透過這扇「西窗」既可以從東方觀看西方的風景,也可以向東方傳遞西方的信息。「西窗燭」出自李商隱的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去國經年,每當親朋戚友問起何時歸故里,都只能用詩中第一句作答。這個欄目名稱反映了自己的游子心態。
取名於古典詩詞
作出最後決定之前,還想過用以下的名字:「聲聲慢」、「尋尋覓覓」、「點點滴滴」、「眉頭心頭」、「綠肥紅瘦」、「雲中錦書」、「三杯兩盞」、「綠蟻紅泥」、「心安是歸處」、「在路上」、「看雲的日子」等等。熟悉文學的讀者不難看出,這些名字基本上都來自文學作品,尤其是古典詩詞。是的,我是學文的。在浸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赴美求學,碩士、博士拿的都是文學學位,現在在大學裏教的也是語言和文學。不過我主攻的並非古典詩詞,而是現、當代小說,博士論文以及後來由此衍生出來的書,研究的是莫言的作品。當年選題選了莫言,純粹是因為喜歡讀他寫的故事,並沒想過他有一天會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雖然我一直都覺得這個獎他當之無愧。
最開始想到的幾個欄名都出自李清照的詞,可見我有多麼喜愛這位女詞人。「三杯兩盞」和「綠蟻紅泥」不是吃就是喝,當初考慮採用這兩個欄目名,除了暴露我「吃貨」本色之外,大概也跟我喜歡莫言的《酒國》一書,推崇《紅高粱家族》裏的酒神精神不無關係。「心安是歸處」是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一詩的最後一句,前一句是「我生本無鄉」。用這兩句詩來概括我的生命軌跡再貼切不過了。澳門、香港、廣州、香港、美國,在美國住過的州也有五個。何處是吾鄉?人說尋根,我因到處生根反而無根可尋,真的是四海為家,「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了。不過也好,沒有多少鄉土觀念,人活得倒也瀟灑,不去想什麼落葉歸根,只嘆一句哪兒黃土不埋人,略帶悲壯,卻也豪氣。「在路上」一方面反映了這種永遠在路上的無根感,另一方面也因為自己喜歡旅行,打算寫寫在路上的所見所聞。至於最後一個「看雲的日子」,是從台灣作家黃春明「看海的日子」那兒「偷」過來的,因為我的寶貝貓女兒名叫雲雲,六周大時領養了她,至今已陪伴左右十二年。看着她在頑皮中長大,感恩她帶來的歡樂與慰籍,這十二年風風雨雨的日子因為有她而豐富而充實。
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決定用「西窗燭」,因為無論是討論文學、文化、尋根,還是分享吃喝、旅遊、養寵物,都會因為我人在北美而帶上西方的觸角。那就讓我這塊小園地作為一扇西窗,供讀者觀景吧。假若有朝一日海歸東去,倚窗剪燭,回首閒話北美的青山夜雨,那又將是另一層時空的境界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