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1997年,美國《時代雜誌》的一位女記者來我的辦公室做訪問。她是非洲裔美國人。得知她負責中國的時事,我就隨便問問:「你會講普通話嗎?」她立刻講了幾句普通話,發音十分準確,聲調也掌握得好。我當然要問她在哪裏學的普通話,怎樣學的普通話。原來她只不過在美國東岸學,但教師甚有辦法,先讓學員用了好幾個星期練習發音,直至學員的美國口音大致消失了,才學普通話字詞、短句、語法。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學習方法,因為如果發音弄不好,到了有談話能力時才一邊講一邊嘗試矯正發音,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學習外語,語言環境非常重要。寫還比較容易,只要有足夠的語法知識便行。講則談何容易,就算不計較修辭,仍要發音準確,吐字清晰,大致合語法,有節奏,能傳情達意,一切都在電光火石間進行,初學者一定要多講才能應付。一定要講到自覺已經跨過了門檻,我們才會覺得有能力駕馭那門外語。到那時,發音準確的一定會繼續準確,發音不準確的也很難改正了。那些發音不準確的人可能講外語講得很流利,也明白自己在講甚麼,只是聽者可能茫無頭緒。
夏令營助跨越語言門檻
不過,無論如何,學外語而不常講,就永遠跨不過那道門檻;幾年不講,那門外語就會從腦海中消失。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在美國教書時,收到一份為大學生提供法語夏令營的單張。我看後立刻明白製造語言環境的好方法。在美國,日常很少有講法語的機會,但是夏令營就能製造一個很好的語言環境,最重要的是它設有罰則:每講一句英語罰一美元。例如,宿營者在夏令營中用‘le weekend’一詞就可以,講一句‘Have a nice weekend’就「盛惠」一美元。的確,有峻法才有紀律,經過整個星期的磨練,宿營者的法語講讀能力怎會跨不過門檻呢?
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應該是我們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時希望達到的目的。積字成句,寫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講?沒有語法貫串所寫所講,就不能成句,不讀文法書怎行?當然還要學習修辭,以免「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太多書要看了,太多好句要背誦了,這就是學外語要付出的代價。開始時,要自學很困難,恐怕要通過好的課程和好的導師,初學者才會摘取好的學習成果。
兩文三語 多元教學
附圖是我在1995年一個兩文三語教學研討會上呈交的三語教學程序方案。到現在,我對表內所建議的教授和學習兩文三語程序的看法並沒有改變,對英語教與學的看法當然也沒有改變。
不過,以上所說的學習程序都只是我的期望。小學生沒有自學外語的能力和興趣,只有在學校的壓力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才會努力學習他們的外語──英語。但是,學校的語文教學政策、英文教師的口音和說話的動聽程度,以及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能力,都不是學生甚至家長所能決定的,這一切似乎都只由緣分和運氣決定。如果到長大後,到具備經濟條件和選擇名師的能力時,才認真地學習英語,除非有來自工作的壓力,或濃厚的興趣,或極強烈的好勝心作為動力,否則雖不至於徒勞無功,也難以有所突破。
系列文章:
作者簡介
何文匯
畢業於聖若瑟書院,香港大學(文學士,1969年;哲學碩士,1972年)及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1975年),曾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助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教授、教務長,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簡稱中東書院)創校校長。他以推動粵語正音運動為人熟悉,現為中大中文系名譽教授。
書名:《談學習 憶名師》
作者:何文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