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匯:仁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待人之道

我們想立身、進達,最好就是先立達他人,那就合乎仁道了。可是實行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是孔子學說的寶庫,也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寶鑑。《論語》的編撰者應該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尤其是曾參和有若的門人。這是因為在《論語》中,編者引錄孔子的弟子都稱名字,唯獨稱曾參為「曾子」,稱有若為「有子」(注),以至連司馬遷也可能不知道有若的別字,所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並沒有提及有若的別字。三國魏王肅注本《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則謂有若字子有,是真是假就無從知曉了。

簡要地說,《論語》是一本論「仁」的書。能體仁、行仁的人就是仁者。但是仁必須用「知」(去聲,同「智」)來調節,才是真仁。否則一位「好仁者」因為充滿愛心,就很容易受騙,那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了。

《論語‧顏淵》:「樊遲〔樊須字子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不知人而愛人,就屬不智。

《論語·陽貨》記載了孔子這段話:「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就是說,好仁道而不讀書學習,因而智能不足,就會顯得愚直。不過,如果只運用智能,而不積學修身,就會顯得放蕩。靠一點聰明而放棄實學,並不是真的仁者和智者應該做的。所以說到底還是要學,學能生智,有智才可以成為真正的仁者。

忠恕

仁最能表現在忠恕之中。《論語·里仁》:「曾子〔曾參字子輿〕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正是用「忠」和「恕」來彰顯孔子的仁道。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忠,敬也。」「恕,仁也。」「仁,親也。」仁和恕在概念上尤其接近。

仁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仁也不過是一種待人之道而已。再說得具體一點,忠、恕就是我們應有的待人之道,因為仁因忠、恕而得以彰顯。

《論語·子路》:「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就是說,「恭」、「敬」、「忠」,不論我們到哪裏,都不可以棄而不行。「與人忠」即與人交往要忠誠。

《論語·衛靈公》:「子貢〔端木賜字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話在《論語》中出現過兩次(另一次在〈顏淵〉),可見孔子對不同的學生都是說同樣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如果己所欲呢?那就最好先施於人。《論語·雍也》記載了孔子這幾句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想立身、進達,最好就是先立達他人,那就合乎仁道了。可是實行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

仁知

既仁且智,就能分辨好人、壞人、君子、小人。《論語·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位真正的仁者,是不會像喜歡君子一樣喜歡小人的。除非那個小人覺悟、改過、修德,否則仁者會厭惡他,因而疏遠他,免受不良影響。這就是用「知」去調節「仁」的一個說明。

《論語·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一個不仁的人窮得太久就會為非作歹,富得太久就會驕奢淫逸。但是一位仁者不論貧窮還是富有,都會安於仁道。智者明白仁道的美好,就會善用仁道。要成為智者,就一定要學。所以《論語·學而》說:「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我們學習不只是在課堂上,我們要每一刻都學習,因為學習可以明理。所以「好仁」、「好知」,也要「好學」才行。

《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意思是:智者靈活如水,所以喜歡水;仁者安穩如山,所以喜歡山。智者務進取,所以動;仁者無貪慾,所以靜。智者動而有成,所以歡樂;仁者安靜寡慾,所以壽考。這是仁、知並舉的一個例子。

知仁勇

孔子又知、仁、勇同舉,如《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者明白事理,所以不會疑惑;仁者樂天知命,所以不會憂慮;勇者剛毅果敢,所以不會恐懼。孔子之所以把知、仁、勇分開來說,其實是強調君子不同的性格,因為真的智者必有仁勇,真的仁者必有智勇,真的勇者必有智仁。

《論語·憲問》:「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自謙能力不及,子貢則說老師在形容自己,意思當然不是孔子在刻意說自己具備知、仁、勇之德,但孔子的確希望自己能配得上這「三達德」。子貢則認為老師是絕對配得上的,可見老師謙虛,而學生對老師則充滿敬意。

學思

好仁、好智,一定要配以好學。在《論語》中,「學」一般指尋求知識和慎思明辨。但是,如果「學」、「思」並舉,「學」則只指尋求知識。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不亦樂乎?」

 

系列文章:

何文匯:學好外語,語言環境是關鍵 

何文匯:仁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待人之道 

 

作者簡介

何文匯

畢業於聖若瑟書院,香港大學(文學士,1969年;哲學碩士,1972年)及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1975年),曾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教務長,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簡稱中東書院)創校校長。他以推動粵語正音運動為人熟悉,現於母校港大之中文學院以客席形式任教。

書名:《談學習 憶名師》

作者:何文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