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重投西方石油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佔領德黑蘭歷史重溫

2015年7月14日,伊朗正式和美國為首的工業大國達成《伊朗核計劃的全面協議》的終極協議。今天且讓筆者以1953年在伊朗發生的「佔領德黑蘭」事件為楔子,去評估伊朗「改邪歸正」重投西方石油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1813年10月24日,波斯帝國因戰敗被迫和俄羅斯帝國簽訂《古麗條約》(Treaty of Gulistan)割讓北方大片疆土,亦開始了近百多年英俄爭霸歐亞大陸(Eurasia)之大博弈(The Great Game)。今天如果以美國取代英國超級大國地位的歷史為經,石油晉身為現代工業社會最重要的能源支柱為緯,那麼近百多年的環球政治角力其實可算是另一場「大博弈2.0」!2015年7月14日,伊朗正式和美國為首的工業大國達成《伊朗核計劃的全面協議》(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ranian Nuclear Program)的終極協議。今天且讓筆者以1953年在伊朗發生的「佔領德黑蘭」事件為楔子,去評估伊朗「改邪歸正」重投西方石油產業供應鏈的影響。
 
 

英石油體系騎劫伊朗

 
在殖民主義席捲全球的時代,波斯(即今天的伊朗)跟晚清一樣在英俄爭霸中苟延殘存。1921年2月21日哥薩克騎兵旅指揮官禮薩沙赫·巴列維(Rezā Shāh Pahlavi)發動了軍事政變建立了巴列維王朝。當年波斯剛開始與大英帝國在石油資源開發上合作,讓今天的英國石油(BP:US)前身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Company)在境內開發石油。在二戰爆發後,老巴列維向納粹德國靠攏,結果在1941年8月在一場政變後下台而流亡南非,其王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Mohammad Rezā Shāh Pahlavī)繼承。在二戰前後中東南亞反殖反英情緒高漲,連當年沙特王朝(House of Saud)跟美國傾談油源開發時亦指明必須把英商排出體制之外。雖然伊朗因此成功開拓了新財源進行國家現代化工程,但另一方面亦令伊朗政經體系被英國石油體系騎劫,令國內反英情緒發展至瀕臨一發不可收拾之邊緣。
 
Even Droughts, crop failures, and locust plagues were blamed on the evil designs of those clever Englishmen.  Daniel Yergin (Author of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Even Droughts, crop failures, and locust plagues were blamed on the evil designs of those clever Englishmen. Daniel Yergin (Author of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在韓戰爆發後,共產主義和反殖民主義之風亦開始狂襲伊朗這個石油大國。美國深明日落西山的英國在伊朗因刮得大盡而大失民心,曾力勸英廷在石油利益上多些分紅予伊朗但不果。1951年4月28日,穆罕默德·摩薩台(Mohammad Mosaddegh,外號Old Mossy)挾極端民族主義旗幟嬴得民主選舉上台後,旋即宣布國有化伊朗石油資源,這可令一手建立伊朗石油產業為大英帝國能源命脈的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震怒。在談判破裂之後,英廷本來有所謂Plan Y揮軍攻打伊朗,但由於伊朗油源深入內陸故擱置了有關計劃。結果英美聯手撤出位於阿巴丹(Abadan)的煉油設施,同時下令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增產兼向伊朗實施經濟制裁。於是伊朗由日產原油666,000桶急跌至20,000桶令國內經濟幾近崩潰,摩薩台底下的軍政體系因陷入財困而人心思變。
 

美英特務釀「佔領德黑蘭」

 
為了自保,摩薩台孤注一擲向蘇聯靠攏,皆因伊蘇一旦結盟全世界油源話事權便盡歸共產主義天下。於是丘吉爾爵士指令軍情六處(MI6)夥同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Bureau)執行 Operation Ajax 推翻摩薩台親蘇政權之軍事政變。首先英美派遣了前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之子克米特·羅斯福(Kermit Roosevelt),持巴列維國王聲討摩薩台手諭潛入伊朗聯絡各軍事領袖以取得支援。可是由於洩密,巴列維國王一家只好狼狽出走法國。不過在1953年8月,英美特務收買了一批教士和民眾來到德黑蘭、摩薩台宅邸與及其他地區進行示威,並遍地開花佔領各個街區釀成導致800人喪生的流血衝突。伊朗將領法茲盧拉·扎赫迪(Fazlollah Zahedi)承機叛變並借平亂為名順勢拘捕摩薩台,之後更恭迎巴列維國王回國建立孔雀王朝直至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Islamic Revolution)政變倒台為止。
 

美俄中的「大博奕2.0」

 
根據 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5,1965年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分別日產原油1.91百萬桶和2.22百萬桶,佔世界總產量6.00%和6.98%。在1978年孔雀王朝倒台前夕,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分別日產原油5.30百萬桶和8.55百萬桶,佔世界總產量8.37%和13.51%。走上了極端伊斯蘭主義後的伊朗再次受西方制裁令石油生產和出口大減。以2014年數據為例,沙特阿拉伯日產原油11.51百萬桶,佔世界總產量12.97%。但伊朗僅日產原油3.61百萬桶,佔世界總產量4.08%,還不如1978年時的最高產量。以2014年已探明儲量計,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分別共擁有藏量1,578億桶和2,670億桶,佔世界已探明儲量的9.30%和15.70%。以2014年計,沙特阿拉伯已探明儲量/產油量比率為63.60年。一旦伊朗產能同時上升至和沙特阿拉伯同一水平,其產量在長線水平有機會増加1.88倍至日產原油6.80百萬桶,令全世界日油產量増3.61%!
 
自二戰後英國把整個帝國盡押予美國以抗納粹德國,而在「佔領德黑蘭」英廷竟要借中情局之力底定伊朗。結果平亂後美國石油政商集團全面接管伊朗的石油利益,而大英帝國亦因為喪失了伊朗油源這塊肥肉後迅速步入土崩瓦解的局面。平心而論,摩薩台的政治智慧遠不如巴列維國王。雖然深深敬愛其父,但巴列維國王更明白在國際政治舞台中伊朗即使擁有天量的油源也必須要跟美國這個石油終極買家(Buyer of Last Resort)叩頭的政治現實。所以在其主政伊朗近半世紀期間一直以英美利益馬首是瞻,目的僅是自保兼北拒蘇聯的軍事威脅!
 
相反挾極端民族主義上台的摩薩台若果跟英美達成任何協議,必定會被其支持者視為民族罪人;不賣石油給美國為首的西方則是自絕財路,最終還是左右做人難。如今普京借石油產量上升及油價牛市之勢,再次啟動和美國在21世紀的新冷戰,美國「大方」接納伊朗重投西方社會的目的根本上只是拉籠伊朗結盟對抗俄羅斯,同時利用其潛在可大幅増產的原油直接威脅俄羅斯的經濟命脈。剛巧習大大亦同時推行一帶一路的國策,透過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帶」重奪100多年前失諸於沙俄的中亞勢力。在「大博弈2.0」棋局下伊朗和西方「冰釋前嫌」,只是重覆近數百年列強逐鹿中亞的歷史軌跡矣!
 
(聲明:本文所涉及之有關財經之文章,絕粹是筆者研究之筆記,刊登於此以祈拋磚引玉吸納各方指正,目的是以文會友而非就任證券、期貨合約、衍生工具或其他投資工具買賣提供意見。文章內引用的資料及分析,筆者雖儘可能覆核,惟對其真確性和可靠性不予保證。各位人士任何證券、期貨合約、衍生工具或其他投資工具買賣均應自行判斷並承擔自身之投資風險及損失,筆者概不負責。)

朱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