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承諾,新政府上任後將於百日內制訂關鍵成效指標(KPI),筆者估計大部分的KPI將會順理成章地納入10月份李家超的《施政報告》之中,一舉兩得。在推行政策時,新任正副司長可以利用這些明確的KPI,定期評核各政策局的表現,信賞必罰,從而進一步提升政府表現。
筆者建議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的KPI,與國家科技發展藍圖接軌,制訂時可參考國家科技規劃常用的KPI,例如(1)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2)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世界排名、(3)每萬名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力投入、(4)全國技術市場合同交易總額、(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6)研發人員的發明專利申請量;(7)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8)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等。
須加大創科研發、投資力度
創科產業發展需要官、產、學、研的緊密合作,而上述的KPI亦是針對這4方面而制訂的。
在官方面,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加大研發投資力度尤為重要(第1項)。香港多年來在這方面的投資裹足不前,研發開支佔本地GDP比例徘徊在0.73%的極低水平,盡管上任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在任內把相關比例提升至1.5%,但事與願違,在社會多樣不穩定的情況下,上屆政府最終只能把比例增至0.99%,因此保守地本屆政府可以重複以此為KPI。
第2及3項KPI針對研方面。第2項主要是制訂上游科研創新成效水平,一般會交由大學負責。雖然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RGC)過往沒有制訂類似的KPI,但它大概每3年便會評估本地各大學的研發水平(RAE),做法全面,例如《2020研究評審工作報告》(RAE 2020)引證了香港各大學的科研平均超越國際水平。政府可繼續沿用研資局的評估方法,考慮RAE元素以優化此項KPI。
吸引人才、內地創科企業來港
第3項KPI間接地評估產業界在研發的投入力度。理論上,企業研發投資愈多,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力投入便愈強,其生產能力亦相應增長。現時香港產業與政府在研發投資總額的比例約為45:55左右,政府可以考慮制訂策略,鼓勵業界提升參與度,把比例增至70:30的國際水平。要達到這個目標,政府可以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引進更多內地創科企業,讓它們在港興建國際科研中心,創造就業,吸引更多科技人才來港。
第4項指標與產方面息息相關。一直以來,工商業界偏向「賺快錢」,不太願意投資高風險的科研工作,導致他們在科技應用以至在生意上,逐漸落後比鄰。政府必須搞活本地技術市場的發明交易,使大學能做好科技轉化,為企業注入新科技,提高其生產力。
推廣創科教育任重道遠 宜制訂相關KPI
再者,特區政府正探討在香港開展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的可行性,為此政府可考慮制訂類似第5及第6項的KPI,促使各有關部門加倍努力,協助業界強化企業科研能力及專利申請的積極性。
推廣創科教育(即學方面)同樣重要。香港作為世界聞名的金融中心,過去多年學生「重商輕理」現象嚴重,這對香港的持續發展百害而無一利。為防止現象惡化,政府在科普教育上多年來不遺餘力,筆者亦認為科普任重道遠,因此建議制訂相關的KPI(第8項),使政府內部管理層能監察、社會大眾亦能了解科普工作的成效,有利促進創新科技教育。
「平衡計分卡」定期衡量工作績效
以抗疫政策為例,若然政府只以滿足壓低新冠確診個案數字為主要抗疫的KPI,而輕視香港社會及經濟復甦的進度,香港整體經濟及社會發展便難免會大受打擊,而在當前周邊地區的經濟壓力下,其影響將很深遠。
特區政府可考慮以一籃子帶有不同權重比例指標的手段,進行綜合性成效測評,例如可以採用「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方法,分別從財務、市民、內部流程及學習成長等4個關鍵範疇,定期衡量各政策局內外的工作績效。
最後,筆者估計,李家超在編寫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時,也將會堅持國家主席習近平於香港七一回歸典禮重要講話中所提出的「4個必須」及「4點希望」,並以之作為政策制訂的指導原則。
一如既往,特首上任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對新一屆政府尤其重要,它是政府未來5年的工作規劃。香港未來5年的發展,將會朝着這份《施政報告》的大方向前行,而中間每一年亦會因應當年的實際情況,適當地進行政策微調,這做法是企業「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的常態,行之有效,適用於政務管理;同樣地,業界亦非常期待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為香港創科未來5年發展制訂具建設性的KPI。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