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出生率下降,以及各區青年家庭人口分布不均,面臨收生不足,甚或合拼、殺校等問題的中小學按年增加。因應時代變遷,校舍規格不合標準而要遷校重置的校舍亦持續處理中。按教育局及地政總署所公開的資料分析,閒置校舍大致可分為三類:一、近期閒置,樓宇結構完整,設備齊全;二、閒置多時,內無設備,經復修後可安全使用;三、鄉村小學,結構安全性不明,草木叢生。
基礎建設完善
筆者認為,上述三類學校雖然按政府需要,或調撥至不同政府部門的土地儲備之中。但曾為校舍之土地,近九成也接近民居,可達度高,而且基礎建設完善,改建原有建築物或加建臨時性建築物(如貨櫃屋)可即時動工,短期內便可完成工程,符合新時代下,實時求事,急速發展,靈活應變的需求。
目前香港的青年創業政策以交流、培訓及基金支援為主軸,但本港的人才公寓及孵化基地的數量並不多,與大灣區的創業政策相比,有明顯的缺口。就筆者與一眾青年創業家的從商經驗所得,創業的根本在於客源、同業的互惠、跨界的合作,才能互惠共贏。筆者認為善用閒置校舍正可同時解決青年創業及置業的問題。
創業孵化基地
首先,青年創業是知識的應用與實踐。除了科學園及數碼港的項目,在港的創業比賽中,不少青年創業項目以售賣服務或單體產品(飲品、食品、手工藝品、長者用品、教育玩具、家用裝置等等)為主,經歷應對客群及在地測試,有助這類項目達至量化和標準化,具備成熟的系統才有助融資,甚或把項目複製至外地,或與大灣區企業聯乘項目。善用閒置校舍作為青年創業孵化基地,有助這些創業家接觸社區受眾,貼近買家,除了減少中介商成本、運輸及宣傳費用外,貼近社區的項目亦可與地區機構有更緊密的聯繫,增加青創項目的社區協作伙伴。
人才公寓
其次,現時香港不乏把閒置校舍改變為其他用途的例子,例如前大埔官立中學校舍已改為大埔藝術中心,九龍城樂善堂小學校舍亦已用作過渡性社會房屋。因此,筆者認為應更進一步,把近期閒置,樓宇結構完整,設備齊全的校舍不同樓層分別變成人才公寓及孵化基地。以內地南沙區創匯谷的模式為例,改變原有建築用途,利用社區協助孵化基地,並以人才公寓起到過渡性房屋的效能,並使青年創業家一同聚居,形成「創業群落」。
因此筆者建議把近期閒置校舍改建成孵化基地及人才公寓,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益協助青年創業,以務實有為的支援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