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厭世的心來愛世界

偶爾會看見年輕人的臉書寫着對我來說很負向的評論或想法,看起來好像對人失去信心,但他們平日卻認真投入這個世界,也熱情待人。當我問起他們的負向貼文,得到的回應是:「老師,我們是用厭世來愛這個世界。」

做為父母與老師,或該說大人,對孩子總有許多的不放心,擔心孩子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餓着了、碰着了、犯錯了,生怕孩子被人責罵,媽媽寧可我們是被她罵,也不願意有人責罵我們,這會讓她心疼,但我總想問媽媽,為何覺得我們一定會發生這些事情?

人生勝利組有公式嗎?

對於多數人來說,會認為像我這種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從小讀書這麼順遂,有什麼好評論教育的,懷疑我真的懂真實世界嗎?其實很多人對於老師的評論也是如此,總說老師都是沒出過社會的人,學習階段結束就又回到學校任教,這一生都在學校度過。對於某些人,或許真是如此,如果成長的家庭與環境很單純,有可能難以理解其他人的世界。

對於不同的職業別或社會階層,各有生活方式與挑戰,有些人每天只擔心明天的生活,有些人則擔心靠近自己的人是不是想要從自己身上得到好處。人們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世界,充滿了疑慮,那種不安與焦慮,也影響着我們如何面對孩子的未來。

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想,我或許是幸運的人,因為身邊的人是那樣的多元,無論是成長歷程或是職業類別。我有一個姊姊、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在家裏排行老二。姊姊從小比我乖巧,對於父母的話多數是接受並遵守,長大後才比較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在爸爸評估她不太可能考上大學的情形下,即便當年姊姊考上台北市的公立高中,仍然聽從爸爸的規劃讀了五專。

妹妹從小更是乖順,相形之下,我彷彿家中的異類,調皮搗蛋、闖禍不斷,被打被罵是家常便飯。

妹妹從小就不擅長讀書,原本和我同一所中學,但在師長時常比較姊妹表現差異的高壓下,妹妹轉學了。後來她選擇了高職,進了觀光科,畢業後便到五星級飯店工作;但親眼見到因為學歷所產生的職位差異與不平等,再加上身體出現狀況,便離職了。

爸爸安排妹妹到新加坡的朋友家寄住,心想即使辛苦,如果能讓妹妹進入語言學校,把英文學得更好,或甚至有機會上大學,也許未來能有好一點的工作選擇。但妹妹的身體不好,最後還是回到台灣,接着努力考進了一所大學的進修推廣部,完成了大學國文系的學業。

弟弟只喜歡歷史,對其他學科都不感興趣,高中就讀普通高中,畢業後讀了他第二喜歡的日文,進到二專日文科,而後又進入二技,完成學業後等同大學的日文系,也在畢業時通過日語一級檢定。

我常笑稱,我家把台灣能讀的學制都讀完了,普高、技高、五專、二專、二技、大學(日間與夜間),加上我修讀碩、博士班的經驗,再加上表姊、堂哥當年的三專經驗,還有表姊留學澳洲的經驗,這一家也夠精采。如果你身邊出現這麼多的可能,而你又看見每個人長大後都能找到一個可以投入與發展的領域,你便會相信,「能」或「不能」不是學歷決定的,那只會決定你的第一份工作,而長遠的發展,則是自己決定的。

考驗你的不是境遇,是你的意志

記得國小的時候,爸爸曾經與朋友合夥進口美國的食品。當時,綠巨人玉米粒、醃漬櫻桃罐這類食品在台灣還不太風行,進口商品中還包含很多後來在台灣風行的餅乾與甜食等,但是公司經營得很辛苦,最後關閉收場。在經營食品貿易之前,爸爸也跟朋友一起合夥蓋房子,同樣的,那時候似乎還不是時候吧,並沒有如預期的賣出好成績。就這樣,接連幾個嘗試都走在市場之前太早,每一件事都沒有好結局,不僅沒有減少家裏的負債,甚至讓情況更惡化了。

爸爸一生中,失敗的次數可能多於成功,但我從來沒有看過他因此放棄自己的人生,反而看到他把握各種可能的機會,只要能夠拚一拚,他都願意試試看,這樣的個性當然讓持家的媽媽沒有安定感。

那一代人經歷了台灣辛苦的時期,對於生命的挑戰沒有害怕的權力,只有不斷迎向人生的功課。我一直記得媽媽曾說過:「不要擔心養孩子沒有錢,每個孩子都會自己帶錢來。」這不是過度樂觀,這是生活智慧,深刻的體驗所得。就如同媽媽走到低潮時,也會說:「只要願意做事,老天爺會給你飯吃的。」沒等到領退休金就離開安穩的學校工作、投入成立與運作非營利組織的我,也是用這句話鼓勵自己。

看着父母的背影,我看見的是台灣人的生命態度。在台灣,什麼都是可能的,台灣人不怕難,只怕不相信自己。

隨着台灣的經濟起飛,生活條件愈來愈好,人們對於很多事情的態度,似乎有了轉變。我從1994年開始教書至今,早期的家長對於孩子的生活管教嚴謹,學業則是放手信任學校與老師的安排;及至近來,愈來愈多教育工作者反映家長放任孩子,或是將家庭該負起的責任丟給學校,又或是過度干涉學校與老師的課程教學專業。對於孩子的發展,成人有太多的不安,與其讓孩子探索與冒險,寧可為他安排一條相對安全的路,無論這條路是否是孩子想要的。

我好奇的是,這些父母害怕的是什麼?為什麼挑戰都還沒到來,就幫孩子先決定了不要遇到。一個沒有遇過任何挫折的成長過程,真的能夠「安全」走到最終嗎?真正考驗我們的,從來都不是外在挑戰,而是我們內在的意志。你不相信自己嗎?又或者,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即使失敗,我們都想自己闖一闖

這些年認識許多有想法的年輕人,他們是大學生、研究生,是年輕教師,是新創業的人,我總是好奇他們這麼多的想法是從哪裏而來。有些是對於自己成長過程的反思與反抗,有些則是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當然也有人像我一樣,重視每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偶爾會看見他們的臉書寫着對我來說很負向的評論或想法,看起來好像對人失去信心,但他們平日卻認真投入這個世界,也熱情待人。當我問起他們的負向貼文,得到的回應是:「老師,我們是用厭世來愛這個世界。」

這個說法很生動,也代表了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他們成長後的社會有着太多爭議或混亂,經濟狀況也不如過去那般好,他們只能接受與面對。雖然表達了許多的不滿,但這是因為他們還有感覺、還會抗議、還會在乎、還願意為了這一切努力。我喜歡也佩服這些年輕世代,用着和我們不同的方式,一起回應這個世界。他們即便有不滿,卻仍然相信自己有可能改變這一切,這不就是這片土地的人們最可貴的地方嗎?

許多人對無法預見的未來缺乏信任感,因此以最安全但消極的方式面對,更剝奪了下一代成長的權力,為他們排除所有可能的失敗,不願意讓他們冒險,卻導致了許多年輕人對於外在世界冷感、對於困境逃避,在乎自己勝於一切,這都不可能讓這片土地的未來更好。

信任,是這個社會最缺乏的。立場不同,所屬團體不同,我們對於他人的言論便不經思考就判定意義。沒有經驗過的,與過去經驗相衝突的,我們不願意傾聽,就否定一切。我們不願意相信多數人都是熱愛生命的,我們讓自己的感覺關閉,讓日子一天過一天,直到問題惡化到無法逃避,才願意面對。我們不願意相信多數人都是熱愛生命的,即使有差異或衝突,都不代表我們是全然不同或無法相互理解。

做為一位母親、一位老師,每天穿梭在不同學校的我,經常看見人們因為缺乏聆聽而產生的誤解,不僅對於彼此失去信心與支持,長久下來更對於自己與未來不再信任。成熟的大人不僅有責任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以促進生命的發展,更要陪伴着這些生命創造未來。無論順境或逆境,都能成就生命的美好,最終不僅讓世界變得更友善,更是讓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找到意義。

新書簡介

書名:《教育,我相信你》

作者:藍偉瑩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作者簡介

藍偉瑩現任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是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著作《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榮獲金石堂2019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任台北市中教科課程督學、台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與化學教師、新北市金陵女中化學教師兼校長祕書。在超過24年的教學資歷中,遇過不同特質的學生、父母與家庭,也充分了解學校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樣貌,並深度參與課綱相關配套研擬及推動。離開教職後,全心擔任第一線學校與教師長期且深度的陪伴者,期許與老師、孩子並肩同行,成為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