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6月18日,統領近7萬英、荷、普大軍的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正準備跟拿破侖大軍在滑鐵盧(Waterloo)決一死戰。把全副身家押注在大英帝國的羅富齊家族比英廷更先得到了一個「壞」消息,便是威靈頓公爵竟然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擊敗拿破侖。這時羅富齊家族英國掌舵人內森.梅耶.羅富齊(Nathan Mayer Rothschild)果斷地把整副身家押注在大英帝國的國債上,這不但令羅富齊家族賺得豐厚利潤,亦奠定了這個傳奇金融王朝,在19世紀崛起兼雄霸日後歐洲列強的債市並涉足政經脈絡的基礎。
分析利率走勢的經濟學理論汗牛充棟,由於美息已經到了近幾十年來的極低位,因此預測美息上升之說似乎已經成為市場中人的共識。今天筆者且以一個大英帝國近300年國債收益率(Yield on Consols)作一參考,嘗試由西歐列強爭霸的角度去剖析利率和政治的一些關係。
英美債息 與政局緊密相關
由英倫銀行(Bank of England)自1703年開始的國債收益可見,大英帝國的債息恰恰好像是一部帝國興衰的寒暑表。在18世紀首20年,英債息率由開始的6.00%升至1712年的8.70%的歷史高位,而這段時期剛好是英法逐鹿西班牙海外殖民版圖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到了戰爭末期英同時打敗了法國與西班牙,並間接削弱了另一個潛在的敵人荷蘭,令大英帝國開始走上統治世界的超級大國之路。之後英債息率步入漫長的下跌期直至1784年才急升5.41%,而當時正是美國在法國的支持下成功脫離大英帝國,亦正正是大英在18世紀逐步稱霸世界的一大挫折。
英債息率之後再次回落至1792年的3.33%,但之後拿破侖的崛起令英法爭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恰巧英債息率之後亦一直急升至1798年的5.94%,可見戰爭之於債息的影響彰彰甚明!在英法爭霸高潮之際,剛崛起的羅富齊家族亦開始在倫敦設立分支。由於羅富齊家族在歐洲擁有可靠的匯款、快遞和物流的渠道,其金融網絡便成為英廷在歐洲資助盟友對抗法軍最理想的途徑。
!doctype>